1963年,陆小曼60岁罕见留影,吸食鸦片牙齿掉光,整个人骨瘦嶙峋

历史 04-03 阅读:68 评论:0

陆小曼是民国那个时期充满传奇色彩的一名奇女子,她的一生充满了曲折,尤其是她的爱情,同时,她性情纯真率直,在感情之事上敢爱敢恨。

光是看照片,给人第一感觉陆小曼算不上大美女,她并非标准的瓜子脸,轮廓也不流畅,五官单看也不算精致,脸还稍显扁平,缺乏立体感。

可奇怪的是她的五官组合在一起,竟然顺眼了许多,虽然算不上惊艳,却给人一种很温婉的感觉。

光看照片,在那个年代,她真的算不上“民国四美”之一,但奇怪的是,当时大家对她的美评价很高。

徐志摩说:她一双眼睛也在说话,睛光里荡起,心泉的秘密。

这评价不会是无中生有,那么,陆小曼是靠什么赢得众人青睐的呢?

应该是她名媛的气质与内在才华,而名媛气质是从小培养而成的。

陆小曼,原名陆曼姬,于1903年农历九月十九日生于上海,陆小曼又生得白嫩可人,从小就备受家里人的疼爱。

她就出身在一个官宦世家,从小被富养,家庭条件优越。

她的父亲陆定曾到日本求学过,学成归来后,创办了中华储蓄银行,母亲吴曼华的文化修养深厚,书画水平很高,在这种文化气息浓厚的环境熏陶下,她也有不逊于其父母的教育水平。

陆小曼从小就继承了她母亲在绘画方面的天赋,对绘画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陆小曼生长在这样的家庭中,决定了她未来的道路。

小时候在上海上幼儿园,6岁就在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女子附属小学读书,9岁时升入北京女中读书。

当时到中学读书本身就是富人的消费,而女子能够受到中学教育的更是少之又少。

15岁时,父亲把她送进法国人开办的圣心学堂,那时候这是一所声名赫赫的贵族学校,北京有权有势的大户人家的少爷、小姐大多都在此就读。

陆定还专门为女儿请了一位英国女教师,教授英文,陆小曼生性聪慧,十六七岁已通英、法两国语言,还弹得一手好钢琴,又精于油画。

她兼具上海姑娘的聪明伶俐与北京姑娘的秀丽端庄,在学校之中,属于校花级别的存在。

1922年,年仅19岁的陆小曼开启第一段婚姻,陆家夫妇精心遴选,为王赓这位如意郎君与陆小曼牵线,使二人结为连理。

王赓年少得志,毕业于清华大学,还曾就读于美国西点军校研习军事,与美国名将艾森豪威尔为同窗。

陆小曼之母对青年才俊的王赓甚是满意,便毫不犹豫地欲将陆小曼许配给他,二人从订婚到完婚历时不足一月,以现代眼光来看,这无疑是“闪婚”之举。

这桩婚姻是当时上流社会典型的绅士配淑女的婚姻,两人的婚礼也是办的声势浩大,婚礼在当时豪华的“海军联欢社”举行,两人的结合吸引了很多名门贵族来参加他们的婚礼,陆小曼就这样风风光光地嫁作了王赓。

但这段从一开始就没有感情的婚姻也注定不会长久,奉父母之命的包办婚姻,这也为两人后来感情的破裂埋下了伏笔。

两人成婚未满半年,感情便深陷危机,因为陆小曼的“真命天子”徐志摩出现了。

有缘的是,徐志摩与王赓同为梁启超门生,二人亦是好友,如此,徐志摩便成了王家的常客。

但由于王赓专注于工作和前途,他陪伴不了陆小曼,因此他常要徐志摩这个挚友陪伴陆小曼玩耍,没想到徐志摩趁虚而入,介入了他本就不牢固的婚姻。

徐志摩对陆小曼的陪伴,导致了陆小曼和王赓的婚姻出现了大危机,王赓没想到,昔日的挚友,竟然和自己的新婚妻子一起背叛了自己。

王赓不在家的时候,徐志摩经常来找陆小曼,还带着她一起游长城,逛天桥,到来今雨轩喝茶,去西山上看红叶……他们一个是窈窕淑女,一个是江南才子,爱情的火花在他们之间迸发了。

记录徐志摩与陆小曼爱情故事的地方,还有一处在松树胡同的新月社俱乐部。

陆小曼爱好文艺,参加了新月社,而徐志摩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两人意趣相投,情愫渐深。

两人爱情的火花愈演愈烈,要知道,陆小曼从小就向往浪漫和艺术,而徐志摩刚好就是两者兼具的,还是当代有名的大诗人,两人可谓是灵魂伴侣。

陆小曼历经诸多周折,终与王赓离婚。

但是这一桩婚内出轨的爱情,必定不会受到父母的祝福,徐志摩的父亲虽然勉强答应了陆小曼和徐志摩的婚事,但是提出了三个条件:一、结婚费用自理,家庭概不负担;二、婚礼必须由胡适做介绍人,梁启超证婚,否则不予承认;三、结婚后必须南归,安分守己过日子。

为了捍卫与陆小曼的爱情,徐志摩对这三个条件皆应允下来。

陆小曼和徐志摩终于在克服万难后在北海公园举行了婚礼,因为两人的婚礼受到了双方父母的反对,所以只能自掏腰包举办,所以没什么仪式,和陆小曼当年与王赓结婚时办的婚礼简直是天壤之别,梁启超作为徐志摩和王赓曾经的老师,也对两人的婚姻十分不满。

果然这一段人人都不看好的婚姻让徐志摩受尽了苦头,由于陆小曼奢侈的生活,渐渐地让徐志摩力不从心。

他只好身兼数职,他任教的大学多在北平,陆小曼不愿意离开上海,徐志摩不得不两地奔波,身心俱累,而陆小曼又染上了鸦片,整日吞云吐雾,夫妻俩为此常有争吵。

现在虽然两人终成眷属,但徐志摩与陆小曼却是再也没有婚前那种感情了,陆小曼所要的爱情也许只是激情,她在情感上是一辈子都闲不住的人。

后来徐志摩为了赶上林徽因那天晚上在北京协和医学院礼堂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的讲演,迫不及待地搭乘了一架邮政机飞往北京。

没想到这一次却不幸飞机失事,才华横溢的诗人就此陨落,陆小曼悲痛得终日卧床。

1931年,徐志摩乘坐飞机身亡,徐志摩的死,令陆小曼悔恨不已,她在书桌前写下“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从此不再出去交际。

徐志摩去世以后,对陆小曼来说好似天塌了,她终日穿着素服,谢绝了所有的娱乐场所,闭门不出,卧病在床,人也变得憔悴,每日只和翁瑞午厮守在一起。

翁瑞午是徐志摩之友,陆小曼患病之际,翁瑞午常为其推拿,徐志摩离世后,翁瑞午就始终悉心照料陆小曼。

胡适作为曾经陆小曼的好友,不忍心看她这样,于是提出让她离开翁瑞午由他来负责她的生活费。

结果被陆小曼拒绝了,理由是她跟翁瑞午在一起很多年了,现在翁瑞午的身体不好,她不能赶走他。

陆小曼后来痛下决心戒掉烟瘾,过起简单朴素生活,做回徐志摩期待的样子,但是人已经死了,她再改变徐志摩终究还是看不到的。

她只能重拾画笔,加入书画会,收集亡夫作品,这样她的心里还会好受一些。

纵观陆小曼这一生,可谓是高开低走,她本是集成千宠爱于一身的女子,却因骄纵奢靡,将一手好牌打烂,令人唏嘘。

1963年,60岁的陆小曼的留影,此时的她看起来和普通老太太毫无差别,一点美女的影子也看不出来。

这张照片拍摄于上海,此时的陆小曼坐在石头上,穿着宽大的素服,一双平底布鞋,因为太过干瘦,显得颧骨突出,眼窝深陷,头发稀疏零散,眼睛失去了灵气,脸色白中泛青,虽然对着镜头浅笑,可早已失去了往日的风采。

因为太过干瘦,她曾经圆润饱满的脸部已经干瘪,颧骨突出,眼窝深陷,齿落发脱,眼睛失去了往日的灵气和神采,头发也只是随意梳在耳后,毫无美感。

1965年4月3日,陆小曼去世,享年62岁,风光了半生的陆小曼,身后事显得无比冷清萧条,上无片瓦,下无寸土,无儿无女,无牵无挂。

陆小曼一生也没有子女,这使得她死后骨灰火化后无人认领,她的骨灰无人认领,直到23年后,她的堂侄女为她修建了墓碑。

墓碑上的刻字非常简单:“先姑母陆小曼纪念墓”。

纵观陆小曼一生,前半生璀璨夺目,身为名媛而备受瞩目;后半生却孤苦至极,晚景凄凉,老无所依,实在令人哀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