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兴海:幸好当初大车企都没看上华为,才有了问界的今天

社会 04-02 阅读:2 评论:0

五年前要是有人说造面包车的企业能把奔驰宝马挤下去,估计大家都会觉得这人脑子有问题。可到了2025年,赛力斯的问界M9卖到52万一台,一年还能卖出20万台,这个数字摆出来谁都没话说了。这家从重庆起家的企业,花了三年时间硬生生把中国汽车市场的格局给翻了个底朝天。

没人看好的合作

2021年刚过完年那会,余承东在深圳办公室接到个电话。打电话的是赛力斯老板张兴海,这个58岁的重庆人说话很直接:“我们愿意把全部身家押在华为身上。”这时候离他们第一次见面才过去两个多月,其他车企还在纠结要不要和华为合作。

那时候上汽老板说过句话挺有意思,他说“要把灵魂掌握在自己手里”,这话其实代表了很多车企的想法。长安汽车谈合作时候提要求,说华为只能给标准化的零件。北汽弄的那个极狐车卖得不好,被人笑话是“扶不起来”。只有张兴海特别干脆,直接把赛力斯的研发团队并到华为那边去了,还让华为的工程师住到重庆工厂里上班。

这种把两个公司的人混在一起干活的做法,刚开始很多人看不明白。有同行老板公开笑话他们:“这不就是个贴牌厂么?”不过张兴海在内部开会时候说得很直白:“人家技术比我们强十倍,不听话就是找死!”后来看他们2024年的财报才知道,赛力斯自己的研发费用从2021年的12.7亿降到了3.4亿,倒是给华为的技术授权费交了45亿。这种看着不太公平的合作,换来了问界智驾系统比别家快半年的升级速度。

​穷日子逼出来的决心

张兴海这么豁得出去,其实是吃过没技术的苦头。2016年他开着自己厂里造的燃油车跑川藏线,爬坡时候被日产的越野车轻松超车,这事让他记了好多年。更早时候做面包车,同样配置的车,长安能比他们多卖2000块,五菱更是能贵出5000块。这种被人压着打的经历,让他碰上华为时候想都没想就答应了合作。

这种着急要技术的劲头,直接体现在造车速度上。2021年4月上海车展,华为展台最显眼位置摆的不是北汽的车,而是赛力斯的SF5。虽然这车后来卖得不怎么样,但是给问界M5争取到了关键的研发时间。余承东后来回忆说:“张总从来不问技术细节,就说你们定方案,我们全力配合。”

这种信任在2023年终于开花结果。问界M7上市第一个月订单就破6万,直接把竞争对手的理想L7挤出了30万的价格区间。重庆工厂里的机器人密密麻麻的,平均每万平方米有800台,比德国特斯拉工厂还多15%。别人还在为激光雷达太贵发愁的时候,他们用国产配件把成本砍下去六成。

​花25亿买商标为哪般

2024年7月那场25亿的商标买卖,看着是响应国家规定,实际上另有深意。赛力斯迫切想要甩掉代工帽子。消息公布当天,赛力斯股票就涨了19%,公司市值冲到2000亿。张兴海给员工写信说:“现在问界是亲儿子,不是抱养的了。”

​他们接着打包买下的44个外观专利,让别人想抄问界造型都下不去手。新出的M8直接标配L4级自动驾驶,把竞争门槛抬到了35万以上。

​这一切的布局也是为了准备出国打仗,品牌名字SERES在希腊语里是“丝绸之国”,正好配合国家的大战略。年底时候车队从重庆一路开到巴黎,明摆着是要进军欧洲市场。

这波操作效果很明显,比亚迪、蔚来这些对手都赶紧改产品计划。统计显示,2025年头三个月50万以上的新能源车市场,问界M9占到37.2%的份额,比宝马和奔驰加起来还多。

​凭什么逆袭?

问界能成功不是运气好。重庆政府搞的“链长制”给他们批地、减税、送人才,宁德时代专门开发的电池让车子续航比对手多12%,连春晚上的灯光秀都是精心安排的宣传。

更深层的原因是中国汽车产业整体起来了。外国车还在吹加速多快的时候,中国车企用800V高压平台、智能底盘这些新玩意重新定义了豪车。数据显示,2024年国产车在30万以上市场占到四成,其中智能配置的功劳占了一半多。

张兴海办公室挂着“顺势而为”四个大字,这话算是说透了——个人的拼命赶上了国家发展的快车,最后撞出了改变行业的大动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