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心知肚明,五虎上将的排名是被逼的,真正的排名应该是这样

历史 04-27 阅读:60 评论:0

《三国演义》中,蜀汉的“五虎上将”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被塑造成五位勇猛无敌的猛将,他们的排名也一直是后世津津乐道的话题。然而站在诸葛亮的角度来看,这份排名其实是被迫的,是基于利益妥协、内部稳定而不得不给出的结果,真正的五虎上将排名,其实应该是这样的!

张飞VS关羽

张飞,作为五虎上将之一,其勇猛程度无需多言。然而,在诸葛亮的心目中,张飞的排名却并非靠前。葭萌关之战中,刘备有心让张飞出马对战马超,但诸葛亮却拦住刘备,说要刺激一下张飞,免得张飞败于马超之手。而他用来刺激张飞的人物,便是关羽!

原文:张飞曰:“军师何故小觑吾!吾曾独拒曹操百万之兵,岂愁马超一匹夫乎!”孔明曰:“翼德拒水断桥,此因曹操不知虚实耳;若知虚实,将军岂得无事?今马超之勇,天下皆知,渭桥六战,杀得曹操割须弃袍,几乎丧命,非等闲之比。云长且未必可胜。”

从诸葛亮以关羽刺激张飞这件事情来看,我们完全可以认为,张飞的武力比不过关羽,否则诸葛亮何必用关羽去刺激张飞?张飞在听到诸葛亮的话语后又怎么会有那么大的反应?

关羽VS黄忠

关羽,作为五虎上将的代表性人物,被视为除吕布外的天下第一猛将,斩颜良诛文丑的战绩,无论放在哪里,都足以闪闪发光。然而就是这位被民间评为“武圣”的猛将,在诸葛亮心目中,却并不能排在五虎将首位!

长沙之战前,关羽高傲无比,认为能轻松击败老将黄忠,但诸葛亮对此却颇为担心,认为关羽并非黄忠的对手。事实证明,诸葛亮的猜想没有丝毫问题!

关羽与黄忠正面对决时并未占据优势,侧面对战时则被黄忠用弓箭压制。这足以表明,关羽的综合实力根本比不过黄忠,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诸葛亮才让刘备前去增援关羽,以防关羽被黄忠干掉!

黄忠VS马超

关羽强于张飞,而黄忠又强于关羽,那么马超呢?黄忠能打过马超吗?事实上,从诸葛亮的反应来看,黄忠并非马超的对手!为何这么说呢?我们且看葭萌关之战。

葭萌关之战中,马超与张飞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对决。两人从白天战至夜晚,难分胜负,最终以平局收场。表面上看,张飞虽然未能击败马超,但也未落入下风,他还有获胜的希望,但在在诸葛亮看来,此一战已经暴露了张飞和马超之间的实力差距,张飞根本打不赢马超。于是在第二天,诸葛亮就亲临一线战场,准备亲自出手对付马超。

而最终的结果,也确实是诸葛亮用计谋拿下了马超,单靠张飞,根本打不赢马超,即便加上一旁助阵的刘备,也无法击败马超,由此可见马超的强大!

张飞虽有刘备助阵,但仍不敌马超,最终迫使诸葛亮亲自出手,而在之前的长沙之战中,当关羽不敌黄忠时,诸葛亮却只是派刘备前去助战,而没有亲自前去,可见在诸葛亮的心目中,马超的实力比黄忠更加强大!对付黄忠,出动刘备就行了,但对付马超,必须得诸葛亮亲临一线!

马超VS赵云

马超的武艺在《三国演义》中堪称顶级,就连曹操都称赞他有吕布当年之勇,并感慨马超不死,自己就没有葬身之地。然而强中自有强中手,马超虽然厉害,但相比于赵云,终究还是差了一点!

马超攻打葭萌关时,张飞主动请战,但两人大战数百回合不分胜负。最终,诸葛亮不得不使出计谋收服马超,而非依靠武力击败他。这就导致马超虽然投靠刘备,但仍然表现得非常高傲,因为在他看来,连张飞都打不赢他,刘备阵营基本无人是他的对手!可在接下来的绵竹之战中,马超却遭到了人生以来的第一次压制。

当时刘备宴请众人,准备将马超介绍给大家认识认识,结果马超自恃武艺无人能敌,表现得很高傲,于是诸葛亮决定出手敲打敲打马超,否则日后极难驾驭。恰逢刘璋率军来攻,于是诸葛亮直接让赵云出战,以此展示武力。

刘备见机,便命人将宴席腾挪至城楼,这样便可以一边吃饭一边观战。结果宴席还没摆开,赵云就已经斩将而还了,见此情景,马超都惊呆了,他精通武功,知道这么快斩将而还的难度,于是明白刘备阵营中还有高手,只能收敛起了自己的高傲,并对赵云倍加敬重!

从赵云出手敲打马超的操作来看,在诸葛亮的心目中,赵云比马超更强!而从诸葛亮对赵云的任用情况来看,这一结论也得到了充分的印证!

若细品三国演义,我们便能发现,每逢蜀汉集团遇到重大危机,诸葛亮总是优先派遣赵云。长坂坡之战,诸葛亮安排赵云负责刘备家人的安全,使得刘备独子刘禅得以存活;诸葛亮从赤壁战场撤退,安排赵云接应,最终成功躲过东吴的围追堵截;东吴迎亲,诸葛亮特意安排赵云随行防卫,以防不测,最终帮助刘备安全返回;诸葛亮北伐时,赵云虽年迈,仍被委以重任,担任先锋大将,重挫魏军士气……

这些安排都足以说明,在诸葛亮心中,赵云不仅武艺超群,而且沉稳可靠,是真正的“全能型”将领,他才是诸葛亮心目中的五虎上将之首!

结语

总的来说,五虎上将的排名是被逼的,在诸葛亮心目中,真正的排名应该是这样的:赵云第一、马超第二、黄忠第三、关羽第四、张飞第五!对此,你是否有不同意见呢?欢迎留言讨论!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演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