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成绩单”,让父爱不再缺席

推荐 04-29 阅读:19 评论:0

“爸爸,您太少笑了,明明您在回妈妈消息的时候很幽默,为什么在我面前板着脸呢?我希望您多笑笑!”这是宁波市北仑区长江小学402班李辰蕙小朋友在“爸爸成绩单”上写的评语,爸爸也给辰蕙留下一封信:“我会在家里保持微笑,露出八颗牙齿。”这是北仑区长江小学家长会上的一幕。家长会上对父爱进行了一场“摸底考试”,测评一下“爸爸的成绩单”。

(4月29日《宁波晚报》)

一份“爸爸成绩单”不仅触动了在场每一位父亲的心弦,更在社会各界引发广泛热议。这份成绩单,以童真而直接的方式,对孩子父亲在孩子心中的表现进行了“摸底考试”,其背后折射出的父爱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爸爸成绩单”上,稚嫩的笔触描绘出孩子对父亲的期望与感受:“爸爸成绩单,考的不只是爸爸,还是追问。”“爸爸太少笑了,明明回妈妈消息时很幽默,为何在我面前板着脸?”这些评语,像一面镜子,映照出许多家庭中父爱的缺失与错位。

父爱“摸底考试”的试题设计极为接地气:孩子最喜欢的食物是什么?最大的烦恼又是什么?这些问题看似简单,实则直击父子关系的核心——了解与沟通。平日里总是以权威形象示人的父亲,在试卷前显得手足无措,反复修改答案,这不仅是对孩子需求的忽视,更是对自身角色定位的迷茫。这样的场景,不禁让人反思:父亲在家庭中的角色,难道仅仅是经济支柱和权威象征吗?

令人欣慰的是,这场“考试”并未止步于评分与批评,而是促成了父子之间真诚的交流与承诺。父亲们留下的“小情书”,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孩子深沉的爱意与歉意:“希望不管是开心还是烦恼,都能和爸爸分享。”“我会多听听你的想法。”这些承诺,不仅是语言上的表达,更是行动上的转变。

“爸爸成绩单”不应只是一次性的测试,而应成为持续性的反思与成长的契机。它提醒我们,父爱不应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责任;不是一时的兴起,而是长久的陪伴。父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缺席,影响的不仅是孩子的童年,更是其一生的情感与价值观构建。父爱如山,沉默而厚重,但这份厚重的爱,需要通过日常的细腻与关注来传递。

“父爱摸底考试”的创新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与反思父爱现状的窗口。父爱的表达方式多种多样,但核心始终是陪伴与理解。无论是倾听孩子的烦恼,还是分享他们的喜悦,都需要父亲放下身段,用心去感受孩子的内心世界。

“爸爸成绩单”不仅是对父亲角色的一次全面检阅,更是一次深刻的社会教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