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个养老机器人国际标准(IEC 63310)发布,中国领跑全球养老产业规则制定
你可能不知道,就在全球养老院还在纠结要不要用机器人时,中国已经悄悄改写游戏规则。2025年2月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发布的全球首个养老机器人国际标准IEC 63310,不该项标准依据老年人生理和行为特点,为各类养老机器人的产品设计、制造、测试和认证等提供基准,将引领全球养老机器人产业健康发展。
当前养老机器人的技术发展呈现“两条腿走路”的特征:物理辅助能力与情感交互水平的双向突破。在物理层面,外骨骼机器人已实现重大进展。例如泰山景区应用的登山外骨骼机器人,通过多模态感知系统,可减少30%的耗氧量,助力半失能老人恢复行动能力。更精细化的护理场景中,查房机器人通过非接触式监测,能实时捕捉呼吸频率、心跳异常等生命体征,准确率达98%。
而在情感交互领域,大模型技术正在改写人机关系。全国政协委员张云泉指出,养老机器人需融合AI心理学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实现“共情式交互”。目前,陪伴型机器人已能通过AI语音,模拟人类对话节奏。例如深圳优得护养老陪伴机器人,能通过个性化对话交流与故事讲述为老年群体提供情感支持与精神慰藉,还搭载多元化娱乐系统,支持播放经典音乐、传统戏曲等文化内容,。这种“拟人化”突破,正在模糊工具与伴侣的边界。
当前养老机器人的应用呈现“机构先行,家庭渗透”的路径。在深圳养老院,辅助洗浴机器人通过柔性机械臂实现安全擦洗;重庆康复中心的外骨骼设备,让偏瘫老人重获行走能力。这些机构场景的落地验证了技术可行性,但真正考验在于家庭场景的普及。
深圳养老陪伴机器人的案例颇具代表性:其核心功能包括健康监测、紧急呼叫、音视频通话、慢病管理、跌倒监测等,通过10.1英寸大屏、语音交互和SOS实体按键等设计,显著降低了老年人的使用门槛,在兼管老年人健康管理的同时,有效缓解了老年人独居的孤独感。
写在最后当西方国家还在为养老财政发愁时,中国已经玩出新高阶:用科技重新定义"老有所养"。养老机器人的终极意义,不在于替代人类,而在于重塑养老生态。技术标准制定者需警惕“算法霸权”,避免将老年人简化为数据集合;产品开发者应超越功能堆砌,关注适老化设计中的尊严感。
当技术真正服务于人的尊严与幸福,养老机器人才能跨越工具属性,成为老龄化社会的人文之光。未来十年,这场关于技术、伦理与爱的探索,将定义我们如何老去,也定义我们如何作为“人”而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