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希逸《答友人论学》析读
林希逸《答友人论学》
逐字笺来学转难,逢人个个说曾颜。
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
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
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
这首诗整体上阐述了做学问的几个要诀:第一要有亲身体会,亲自体悟,而不是一味寻章摘句、倚仗书本,或者盲从名家之言、众口相传之语;第二要看全局见全貌,不可横岭侧峰,盲人摸象;第三要把书读活,不要把学问做死,要有蓬勃生机,而不是掉书袋读死书,人不能被旧书困住,而应该读出“活精神”,做出“真学问”。
诗作前两联是驳论,指出了普遍存在的做学问的错误;后两联是立论,正面提出了自家主张。
驳斥的内容有三个方面。
第一是“逐字笺来”,寻章摘句老雕虫,成了书本的奴隶,钻进了旁门小道,只关注、醉心于细枝末节的赏鉴,而不能看到树木整体之盛大繁茂,使学问很难做出来。
第二是一味崇古。“逐字笺来”是怎么做的呢?大概类似于“无一字无来处”,总是要用前贤古圣的观点来作注,所以“逢人个个说曾颜”,扯古人作大旗,本质上是一种盲从,一种佞古精神,失去了独立气象与贬低了自我价值。
第三是陷入流行怪圈而不自知。“逐字笺来”,普遍崇古,虽然是一种流行的做法,但这样只能造成仅得皮毛、难见真佛的后果。“那知剥落皮毛外”有两种理解:1哪能从剥落下来的皮毛里知道真学问,或者2哪里知道这种专注于皮毛的做法已经损害了学问(“剥落”作“损害、伤害”解),第一种理解似乎更合适、更符合上下文和作者原意。而那些“口耳之间流传”的,不过皮毛和死知识而已,并非真见解真学问。
立论的内容有两个方面。
第一是做学问要亲力亲为,融入真实生命体验,而不是盲从古人,盲从众口流传的东西。“印可”系佛家用语,指经过印证而认可,“丹还”指“丹药”。只有亲自参禅再求得认可才行,成仙也要亲自炼出“仙丹”才成。炼丹和参禅,都指参悟真见解真学问。
第二是做学问要见大境界,和要有蓬勃生机。卖花担上看桃李,就像读书时寻章摘句一样,只能看见字句与皮毛,而无法看到只有桃李树底才能见到的灼灼其华,一枝一叶怎能与一树繁华相比?“此语”指“卖花担上看桃李”,指学者魏了翁(字“鹤山”)的名句“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
求关注,多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