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娱乐圈真要变"空心菜"?惠英红领奖一句话暴露行业真相!

推荐 04-28 阅读:169 评论:0

文/娱大嘴 

最近我那个沉迷港剧二十年的闺蜜阿珍,突然在凌晨三点给我发来60秒语音轰炸:"大嘴啊!我追了十年的《法证先锋》要拍第六季了,但主角全换成不认识的小年轻,连欧阳震华都要给新人当背景板!"

我揉着惺忪睡眼点开热搜,好家伙!#TVB艺人集体北上#的词条下,连《陀枪师姐》里的"二妹姐"朱咪咪都在横店当群演。这场景让我想起上周华表奖颁奖礼上,惠英红捧着影后奖杯说的那句:"感谢内地团队"——这话听着就像在火锅局上夸赞隔壁老王调的蘸料香,明摆着说"娘家"的底料不够味嘛!

【旋转门里的老江湖】

要说现在香港娱乐圈,活脱脱就是个"人肉旋转门"。前阵子我在B站考古《金枝欲孽》,弹幕里突然飘过"黎姿的美容院IPO了""佘诗曼在横店买第三套房",惊得我手里的薯片都掉了。敢情这些童年女神早就把根据地搬到内地,片约综艺接到手软。

看看数据更扎心:香港电影工作者总会统计,近五年超过70%的持证演员有内地工作经历。就连"师奶杀手"陈豪都自曝,现在接内地商演的收入够在尖沙咀买半层楼,在TVB拍戏的工资却只够交管理费(TVB盒饭都要吃不起了喂!)。

【新人困局:熬鹰不如北漂】

我表弟去年报考香港演艺学院时,他爹拿着计算器给他算账:"现在香港拍部本土电影平均成本800万港币,新人片酬最多3万,你要演267部才能买得起屯门两居室。"吓得这小子连夜改志愿报了深圳大学表演系。

这可不是危言耸听,香港电影发展局数据显示,近三年本土制作的电影数量从45部锐减到22部。反观内地,光是2023年1-5月备案的网剧就有382部,难怪我刷抖音天天都能看见港普讲得比我还溜的香港小鲜肉。

【导演们的"真香"现场】

说到这不得不提导演圈的"真香定律"。陈可辛导演当年拍《甜蜜蜜》时说要"守住港味",结果现在工作室安在朝阳区,监制的《夺冠》狂揽8.3亿票房。徐克更绝,直接把《智取威虎山》拍成了武侠片,网友辣评:"这版杨子荣能单挑东方不败!"

就连拍黑帮片起家的杜琪峰,最近都在筹备大湾区警匪剧。我在横店当群演的发小说,现在港导们谈项目开场白都是:"咱们这个戏,要兼顾内地审查和香港情怀..."(翻译过来就是:得让金主爸爸和情怀粉都满意)

【市井气VS流量密码】

不过要说香港娱乐圈彻底凉凉,我可不同意。上周去油麻地闲逛,街角大排档里偶遇正在拍《怒火街头2》的林峯,他穿着花衬衫和人字拖跟阿婆砍价的样子,瞬间把我拉回《溏心风暴》的年代——这种烟火气确实是内地剧组学不来的。

但现实很骨感,同样是律政剧,《盲侠大律师》在香港收视破25点就开庆功宴,爱奇艺的《正义的算法》播放量却轻松破亿。我的追剧搭子阿强说得好:"现在看港剧就像吃车仔面,偶尔怀旧还行,但顿顿吃顶不住啊!"

【北上攻略2.0时代】

现在的港星北上可不止拍戏这么简单。王祖蓝的直播公司签了三十多个香港艺人,专门教他们讲"儿化音"和玩转小红书。我关注的@香港仔阿Sam 靠拍"港式早茶VS广式早茶"系列视频,粉丝都破百万了。

就连曾经扬言"绝不用替身"的动作演员们,现在都组团开抖音教防身术。上个月"钱嘉龙功夫教室"直播,5分钟卖出2000套双节棍,评论区都在刷:"买棍送《城寨英雄》签名照吗?"

【未来猜想:港圈变形记】

照这个趋势发展,我大胆预测:

1. 三年内会出现《披荆斩棘的港叔》综艺,欧阳震华和陈浩民同台唱跳《难兄难弟》remix版

2. 香港小姐选美增设"普通话freestyle"环节

3. 邵氏影城变身网红打卡地,1:1还原《金枝欲孽》场景

4. 王晶每年固定出品三部网络大电影:《澳门风云之直播时代》《追龙:缅北风云》《倚天屠龙记之光明顶带货》

当然,作为看着港片长大的90后,我还是希望维多利亚港的星光不要完全黯淡。听说香港政府要投20亿搞"创意影视基金",我的港漂朋友阿Kay却说:"这笔钱在横店只够拍三部A级网剧,不如多开几条大湾区高铁专线实在。"

结尾彩蛋:

写完这篇正要收工,突然收到阿珍的微信:"最新消息!《寻秦记》电影版要在象山影视城重拍,古天乐要找肖战演年轻版项少玉!"得,看来香港娱乐圈的终极归宿,可能是成为内地影视的"经典皮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