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岁女儿考上加拿大大学后,44岁妈妈的陪读故事。
2021年7月的一个清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熙熙攘攘。
人群中,44岁的熊靓拉着15岁女儿伊娃,推着4个大行李箱,走向登机口。
她看着旁边忙碌的身影们,心里有些复杂。
曾经,她是互联网大厂的事业部总经理,出过几本畅销书的前媒体人。
而现在,她的身份变成了陪读妈妈。
这位陪读妈妈只是成千上万为了孩子教育而迁徙的中国母亲中的一员。
最新数据显示,每年有近10万中国妈妈为了孩子的教育,奔赴异国他乡,这些曾在国内从事企业高管、医生、教师职业的妈妈,选择陪读后似乎一切“归零”。
无论曾有何等“光环”,都变成了“海外学区房”里的“时差母亲”。
适应新生活:从高管到陪读妈妈的转变熊靓每次回想起自己初到加拿大的经历,总会忍不住感慨万千。
那时,她就像是一个“生活白痴”,笨拙地学习适应新环境。
和女儿伊娃一起走在异国的街头,面对不懂的交规、分不清面粉种类的窘境,她多次在车里悄悄哭泣。
智能高压锅买回来不会用,去超市也看不懂标签,“绿灯亮了也要等5秒才能启动轿车”,这些都是她曾不懂的小细节。
在租住的房间,小汪和她的两个孩子则是这段异国旅程中的重要搭伴。
在同一屋檐下,她们每天早上做着不同的饭——小汪做精致的饭菜甚至能煲汤,而熊靓则准备简单的汉堡或三明治。
为了方便接送两个孩子,熊靓和小汪合买了一辆车,轮流接送,不管生活多么不易,有了“搭子”,一切都变得稍微温暖了些。
生活中的陪伴和支持:熊靓与“搭子”们的故事熊靓在加拿大的租住生活中还有几个重要的“搭子”:吉娜妈和竹子。
每天早上送完孩子后,熊靓会到附近咖啡馆喝咖啡,当徒步“搭子”的吉娜妈会同行,来回走3公里,不仅运动量够,还能一起聊聊天放松心情。
竹子则是她劳动上的“搭子”。
竹子从小会干农活,帮她铲雪、割草。
而熊靓则教竹子英语,帮她儿子的家长会,熊靓认为这种互助是陪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在她自己的公众号上,她写了一篇文章《可以没老公,不能没搭子》,描述的正是自己在海外生活的搭伴经历。
这种互助的陪读生活,让她觉得远离家乡的日子不再孤单和无助。
一份迟来的陪伴:熊靓重返母国2024年夏天,伊娃顺利考上了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传媒专业。
回想起这段陪读历程,熊靓觉得自己终于完成了使命。
在和十几年前的陪读妈妈不同,她更清楚地知道要为自己留些余地。
因此,2025年春节后,她决定回国,对女儿说:“孩子不是生活的全部,该放手时要让你自己飞,而我也要有我的生活。”
同样是一位陪读妈妈的上海岳珊,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她的儿子小勇在两年内两次被美国中学劝退。
小勇的美国求学路一开始就充满了挫折和孤独,从波士顿到缅因州,几乎与世隔绝的环境让他无法适应。
家常便饭变成了旷课打游戏,数学成绩也从A滑向了C。
伴随挫折的成长:陪读的更大意义2024年1月,小勇摔了一跤,左脚骨裂,岳珊终于获得签证可以到美国看儿子,但是这份迟来的陪读已经无济于事。
缅因州的冬季长达五个月,时常暴风雪肆虐,连菜都要徒步几公里买的日子,岳珊经常在夜里听到儿子的梦呓:“妈妈,我是不是永远做不好?”
小勇的画本里满是铅笔画的扭曲的时钟与断裂的桥梁,让岳珊意识到,儿子需要的不只是她的一张口令,而是她在身边的关怀和指引。
最终,她决定在儿子的骨伤养好后,带他回家,在他想看的美国大海边,小勇第一次向母亲吐露心声:“我想逃离这个家,但我却总是做不好。
岳珊的故事折射出不少中国留学家庭的困境,而这段陪读旅程,却也帮她重新审视了母子关系。
让她明白陪读生活的意义不仅是教育,更是关怀和成长。
妈妈的改变更大回国后,岳珊联系了一所国际学校,让小勇重读高二。
看似灰暗的留学经历,让小勇的英语口语进步明显,更愿意和老师同学沟通,也热心帮助他人。
每次开家长会,他都会被老师表扬。
相比之下,岳珊觉得自己的改变更大。
她学会了接纳与包容,不再提过去两年的巨额花费,更不再反复纠正孩子。
她写了一些小故事,分享给其他有留学意向的家长们,甚至打算把这个“失败”的案例拍成短剧免费提供给教育平台。
熊靓采访到的陪读妈妈有近百位,刘程是医生,陪读期间每天复习备考加国医生考试;徐贝贝是裁缝,自学服装设计准备开店;王彤是HR,经历经济断供和离婚后,读多伦多大学硕士。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儿童精神医学首席专家郑毅认为,孩子从小需要挫折教育。
同时,熊靓认为,陪读妈妈们面对挫折,受益终身。
她带着10万字书稿回到北京,即将出版她的第四本书。
她写道,那些被焦虑折磨的时光,让父母成长为灯塔,让每艘航行的小船都知道,家的方向永远是归途。
在结尾,熊靓说:“回国夜幕低垂,一个陪读妈妈完成了使命,带着新生活的期待,她和女儿将继续各自的成长之路。”这种情感和启发,不仅让她和女儿收获了知识与成长,也给读者带来了深深的思考空间。
孩子的成长需要陪伴,妈妈的成长也同样重要。
每一段陪读的旅程,亦是每一个家庭共同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