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VB御用师奶为生计摆地摊近半年没进组开工,为追梦不愿转行
傍晚的油麻地街头,一位穿着碎花围裙的中年妇女正麻利地整理着衣架上的连衣裙。若不是老港剧迷多看两眼,谁能认出这位熟练招呼客人的摊主,竟是TVB剧里常出现的"御用师奶"?
她脚边摞着十几个快递箱,最新款的雪纺衫标价只要68港元,路过的街坊都爱停下来翻两件。
这画面揭开的是香港电视圈最现实的生存图景。

曾经风光无限的TVB绿叶演员们,如今在街头巷尾开小吃摊、卖服装的早已不是新闻。有位资深制作人私下透露,现在剧组盒饭里加的鸡腿,可能都比某些配角演员的日薪值钱。这话听着夸张,可看看数据就明白了——普通绿叶演员月薪卡在1.2万港币上下,还不及茶餐厅经理赚得多。
定型化选角这把双刃剑,不知困住了多少好演员。像观众熟悉的"奸人专业户"郑子诚,有两年时间只能在镜头前瞪眼说狠话。那位摆地摊的"师奶"更心酸,半年接不到戏的日子里,她白天卖衣服,晚上还要把试镜片段拍成短视频。有次下雨收摊时摔破了膝盖,第二天照样穿着戏服去试镜,纱布渗血染红旗袍下摆都没察觉。

要说这些老戏骨真没出路吗?
倒也未必。深圳有家直播公司开价百万年薪请她去带货,开出的条件够在惠州买套三居室。可她愣是没答应,宁愿守着旺角两平米的摊位。"演戏就像呼吸,停下来会憋死。"这话从她嘴里说出来特别实在,毕竟摊位后头常年备着剧本,客人少时就摸出来默词。
其实转行的聪明人真不少。还记得《陀枪师姐》里飒爽的女警吗?扮演者现在成了铜锣湾的"鱼蛋女王",八家分店每天能卖出五千串咖喱鱼蛋。

还有常在警匪片里演便衣的麦长青,直播间里吆喝起美妆产品比年轻网红还带劲。
这些转身漂亮的案例背后,藏着多少深夜背菜谱、学直播话术的辛苦,外人就不得而知了。

走在深水埗的夜市,说不定就能碰见正在讨价还价的剧组熟面孔。他们手上的老茧早不是化妆效果,而是搬货拉车留下的痕迹。有摊主苦笑着比划:"这把年纪重新学算账,比记台词难多了。"但你要问后不后悔,多半会得到同样的答案——镜头亮起时的悸动,足够熨平生活所有褶皱。
眼下TVB把宝全押在合拍剧上,动不动就搞两地明星大杂烩。这路子确实来钱快,可本土味越来越淡也是事实。

听说正在拍的《新闻女王2》,二十个常驻角色里港漂演员占了七成。难怪老戏骨们要自谋生路,毕竟等戏拍的煎熬比NG重拍折磨人得多。
不过总有人在坚持。
那位摆摊的"师奶"最近终于等来好消息,有部新剧需要个市井气十足的角色。导演特意去她摊位观察了半天,当场拍板定人。

开机那天,她特意把最体面的衣裳叠进行李箱,结果到场才发现角色需要的就是那股子烟火气。你看,生活给的功课从来不会白费。
香港电影发展局刚公布的扶持计划里,多了项"演艺再就业津贴"。这笔钱不算多,但足够报个厨师班或剪辑课程。
或许再过几年,我们既能在荧幕上看见熟悉的演技派,也能在茶餐厅吃到影帝亲手煮的丝袜奶茶。谁说这不是另一种形式的星光璀璨呢?

夜幕降临时,油麻地的摊位陆续亮起暖黄灯泡。
那位"师奶"演员收摊前总会把衣服重新熨烫平整,就像对待戏服般认真。
街角电视机里正重播她十年前的旧作,画面中的贵妇人喝着英式红茶,与现实中的摊主身影渐渐重叠。
这座城市从来不缺这样的故事,或许每个人都在等待一个重新闪光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