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托孤的八大臣,为啥斗不过个26岁的慈禧?全因一个致命错误!
在《三国》这本书里,刘备打吴国没打赢,然后就带着兵马回了白帝城。打那以后,刘备就病得下不了床,眼看就要不行了。在这紧要关头,他把儿子刘禅交给了诸葛亮,让他好好照看。
从那以后,诸葛亮就一心一意地帮刘禅管理国家,还在准备北伐前写了篇《出师表》,里面满满的都是给刘禅的叮嘱和期望。刘禅就靠着这篇不到一千字的文章,硬是把国家维持了近三十年。
清朝的咸丰帝临终前,跟刘备的做法有点像,他把自己六岁的儿子,也就是太子,交给了八个大臣。他盼着这八位大臣能好好辅佐小皇帝,将来让他成为一位英明的君王。
然而,这八位大臣并未遵循咸丰皇帝的意愿行事,他离世后没多久,这八个人就接连被一个柔弱女子给打败,彻底失去了在清朝政坛上的位置。
这八个大臣怎么就没法比一个女子呢,这背后到底有啥原因?
【兵临城下,逃亡承德】
1840年,鸦片战争打响,之后中英两边就签了《南京条约》。打那以后,中国就踏上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漫长道路。
咸丰皇帝在1846年坐上了皇位,那时候的中国,真是麻烦不断,里面外面都是事儿,老百姓也是满腹牢骚,抱怨连连。
为了稳住大局,咸丰帝整天都泡在朝政里,忙得连吃饭睡觉都顾不上。他选人用贤,推行了许多对老百姓有好处的政策。
为了重新赢得百姓的支持,重塑清朝的权威,他下令处决了当初负责签署《南京条约》的那些官员,比如耆英等几位大臣。
即便当时清王朝尚未落魄,但是落后的武器和愚昧的思想远远比不上已经进行完工业革命的西方列强。
因此,就算咸丰皇帝再怎么努力治理国家,他也无法让那个动荡不安的清王朝稳定下来,更挡不住外国列强步步紧逼的步伐。
1856年那会儿,第二次鸦片战争打响了。英法联军从广东那边开始动手,然后一路往北冲,根本挡不住。
那时候,清政府根本没把那场战役当回事,他们觉得自个儿清朝已经是天下无敌了,别的国家哪儿比得上。
这种自以为是的想法让他们只顾着全力去平定太平天国叛乱,结果却让英法两国有了可钻的空子。
1860年那会儿,天津被攻占了,眼瞅着外国军队就要往北京打过去。
咸丰帝听了大臣们的点子,让恭亲王奕?去跟外国人交涉,他自己呢,就带着老婆孩子跑到承德的避暑山庄去了。
【弥留之际,遗憾托孤】
英法军队攻进北京城,到处杀人放火,抢东西,啥坏事都干。他们瞅见那个号称“园林之首”的圆明园,立马就把里面的宝贝能搬的都搬走,搬不走的全给砸了。
他们离开前,一把火把宫殿给点了。听说那火势凶猛,连续烧了好几天才慢慢灭掉,好多珍贵的宝贝都被烧没了。
奕?瞧着这国家到处都是破坏和苦难,心里头真不是个味儿。
他虽然贵为亲王,但实际上咸丰帝已经把他手中的大权剥夺得差不多了。现在咸丰帝让他留在北京处理议和事宜,明显就是把他晾在一边,根本不顾及两人的亲属关系。
这为以后奕?对咸丰心生怨恨,并且跟慈禧联手打下了基础。
奕?对那些列强提出的蛮横要求,实在没办法,只能一再推延,拖着不办。
咸丰帝这时虽然在热河避暑山庄,但他心里一直惦记着北京那边的事儿。听说奕?一直拖着不肯在条约上签字,他立马下令,让奕?先答应那些外国人的条件,别的事儿以后慢慢商量。
奕?实在没办法,只好又签了个让人丢脸、丢权的《北京条约》。
那时候,咸丰帝身体大不如前,经常传出他病情严重的消息。他身旁的亲信大臣们忠心耿耿地帮忙,都劝皇帝早点确定皇位继承人。
肃顺他们跟咸丰皇帝提议,说为了避免以后懿贵妃仗着生了皇子而独揽大权,不如干脆效仿汉武帝处理钩弋夫人的手段,下一道旨意把她给处决了。但咸丰皇帝心里头实在下不去手,这事最后就这么算了,没再继续追究。
没想到,这事儿竟然让懿贵妃给知道了,她立马对肃顺他们几个大臣心生怨恨。
奕?心里惦记着想去探望,可肃顺他们硬是不让,从这事儿起,他和这些大臣们之间就有了不小的分歧。
结果是这样的,那些大臣跟懿贵妃还有奕?都“闹翻了脸”。
1861年那会儿,咸丰皇上驾崩了。
大家都说“爸妈疼孩子,就会为孩子考虑长远”。咸丰皇帝的大儿子载淳,那时候才六岁,这么点大的小孩,怎么能撑起整个国家呢?
他快不行的时候,选了儿子当太子,还挑了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载垣、端华、景寿这八个人做辅政大臣,就是后来大家说的顾命八大臣。他吩咐这八个人,得好好帮着年幼的皇上,一直到皇上自己能管事了为止。
为了不让那八个人独揽大权,把皇位给夺了,咸丰皇帝想了个招儿,他给皇后和太子分别发了两枚大印,一个叫“御赏”,另一个叫“同道堂”。要想圣旨算数,得盖上这两枚印才行。但太子还太小呢,他的那枚大印就先由他亲妈懿贵妃帮着管着。
这么一来,皇亲国戚和那些大权在握的大臣们就互相盯着对方,等小皇帝载淳长大成人,有能力掌权的时候,就是国家重新站起来的好日子了。
没想到咸丰皇帝刚咽气没多久,他特别看重的那八个大臣,就被懿贵妃一下子全给收拾了。
【辛酉政变,风起云涌】
载淳当上皇帝后,就把西宫和东宫两位太后给封了,一个是慈安太后,另一个就是他的亲妈慈禧太后。
慈禧那时候才二十五岁,她不甘心仅仅当个后宫的太后,心里琢磨着要像吕后那样,躲在帘子后面管国家大事,把朝政大权抓在手里。可那八位大臣不买账,他们用“祖宗规矩里没有这一出”当挡箭牌,把慈禧这个不合理的念头给顶了回去。
那时候,慈安太后压根儿就不想掺和那些乱七八糟的事儿,她就想着能平平淡淡地过自己的小日子。
不过,慈禧太后一再恳求加上坚持,最终还是采纳了她的意见,把“御赏”印章交给了慈禧。
慈禧等到奕?来给咸丰帝致哀时,就跟他聊起了怎么掌握大权的事儿。
奕?心里本来就对咸丰帝选定的托孤大臣名单没自己而挺不爽,再加上以前的一些事情,他更是觉得有诸多地方让人不痛快。
慈禧摸透了奕?的心思,一步步引导他,最终让奕?点了头,答应了她。
咸丰皇帝要从寝宫起程回京那会儿,慈禧找了个借口,说女眷跟着大队人马走不方便,就自己先撤了。
她选了条最快的路,比其他人都早到了京城四天。这几天里,她和奕?一起商量怎么抢权力,还把自己的人安排好,把京城的军队都握在手里了。
慈禧和奕?搞的这些小动作,那八个大臣压根就不知道。
他们觉得,一个没有真正权力的王爷,加上一个柔弱的女子,压根威胁不到他们这几个辅政大臣的位置。
没想到,就是因为他们没当回事儿,结果跟着咸丰皇帝的棺材回京城时,却遭遇了天大的灾祸。
1861年10月3号那天,一群人总算是到了北京城。
三天后,八个大臣陆陆续续被抓了。这里面最重要的三个人,载垣和端华被命令自己了断,肃顺在密云被抓起来后,被判了砍头,剩下的几个大臣都被撤了职。
肃顺对慈禧他们做的决定心有不甘,在菜市口那儿,他大声嚷嚷,就是不肯跪,也不认这个罚。结果,刽子手硬生生把他的膝盖骨给剁碎了,最后还在人多的地方把他脑袋给砍了。
慈禧把咸丰皇帝留下的人都给收拾了,西宫那两位太后就开始出面管事了,亲王奕?也参与朝政大事。她们俩坐在帘子后面听政,奕?则在旁边帮忙出主意。
【结语】
这个辅政大臣曾经手握大权,风光无限,可谁承想,竟然被一个25岁的后宫妃子给算计了,栽了个大跟头。
说到底,还是因为他们小看了对手。这个大不了的失误,让慈禧那些人掌了权,国家乱得一塌糊涂。
慈安太后一走,慈禧就开始对奕?各种找茬,自己独揽大权,这一揽就是好几十年。这期间,清朝是一天不如一天,再也回不去以前的辉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