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他未英年早逝,或成诸葛亮最佳传人,改写蜀汉历史
在三国那段风云变幻的历史中,诸葛亮宛如一颗璀璨的星辰,其智慧与忠诚至今仍被人们传颂。诸葛亮为蜀汉政权可谓是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他身后,蒋琬、费祎、姜维先后接过蜀汉的重担。然而,大家或许有所不知,诸葛亮早期曾悉心培养过一位真正的接班人,若此人没有英年早逝,蜀汉的历史走向或许会截然不同,蒋琬、费祎、姜维恐怕也难有后来的那般作为。这个人,便是诸葛乔。
诸葛乔,本是诸葛亮兄长诸葛瑾的次子,后成为诸葛亮的养子。在古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观念深入人心,诸葛亮早年一直没有亲生儿子,于是便与兄长诸葛瑾商议,请求过继诸葛乔延续自己这一脉。诸葛瑾当时有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长子诸葛恪是远近闻名的神童,三子是诸葛融,女儿嫁给了张昭之子张承。尽管兄弟二人各为其主,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他们之间深厚的情谊,诸葛瑾毫不犹豫地答应了诸葛亮的请求,并上报孙权,随后便将诸葛乔过继给了诸葛亮。
就这样,诸葛乔小小年纪便离开亲生父母,从江东不远万里来到益州,成为诸葛亮家庭中的一员。诸葛亮对诸葛乔视如己出,给予了他无尽的关爱,家中有什么好吃的、好玩的,都会先想着诸葛乔。诸葛亮的妻子黄氏,也非常疼爱这个乖巧懂事的孩子。诸葛乔原本表字 “仲慎”,“仲” 字表明他在兄弟中排行第二,可如今既然成为了诸葛亮的养子,这个表字自然就不太合适了。于是,诸葛亮将其表字改为 “伯松”,取自 “伯仲叔季” 之意,以此向世人宣告,诸葛乔就是他的长子。
诸葛乔长大成人后,诸葛亮向朝廷上表,举荐他担任驸马都尉一职,并让他跟随大军前往汉中。初到汉中,诸葛亮先安排诸葛乔跟随霍弋学习,参与军务,着重对他进行培养。诸葛亮深知,若想让孩子有出息,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不仅要让他饱读诗书,更要让他亲临前线,在战火的洗礼中积累经验、磨砺意志。所以,从这些安排足以看出,诸葛亮是将诸葛乔当作自己的亲生儿子和接班人来精心培养的。为了避免兄长诸葛瑾产生误会,诸葛亮还特意给他写了一封信,信中大致意思是:“您将次子诸葛乔过继给我,我本应好好呵护他,让他在成都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但蜀汉有自己的制度,各位将军的子弟都要参军,为国家出力,诸葛乔也不应例外。我觉得让他多到前线锻炼,与士兵们同甘共苦,对他的成长和未来大有裨益,日后他也能更好地继承我的衣钵。”
在当时的蜀汉,由于人口相对稀少,为了增强国家的军事力量,将门之后大多都会选择参军。比如张飞的孙子张遵、黄权的儿子黄崇、赵云的儿子赵统和赵广,以及李恢的侄儿李球等,他们都投身军旅。诸葛乔作为诸葛亮的儿子,参军自然也在情理之中。然而,命运似乎总爱捉弄人,令人痛心疾首的是,诸葛乔不幸英年早逝,据《三国志》记载,他在建兴元年(公元 223 年)就离开了人世,年仅 25 岁。好在诸葛乔留下了后代,他的儿子叫诸葛攀,诸葛攀又有一个儿子叫诸葛显,这才使得诸葛瑾这一支脉得以延续。
时光荏苒,到了公元 234 年,诸葛亮在五丈原病重,开始安排后事。此时,他的养子诸葛乔早已不在人世,而亲儿子诸葛瞻年仅 8 岁,还尚未成年,无法承担起领导蜀汉的重任。无奈之下,诸葛亮只能向后主刘禅推荐其他人作为自己的接班人,最终选中了蒋琬和费祎这两位贤才。刘禅对诸葛亮的遗命深信不疑,也十分重用提拔这二人,蒋琬和费祎由此成为诸葛亮的接班人。后来,姜维继承了诸葛亮北伐的遗志,矢志不渝地对曹魏发动战争,从这个角度来看,姜维也可算作诸葛亮的接班人之一。
我们不妨大胆设想一下,如果诸葛乔没有早早离世,凭借他跟随诸葛亮参与五次北伐所积累的丰富经验,经过战火的重重锤炼,极有可能成为诸葛亮最为出色的接班人。凭借着诸葛亮在蜀汉的崇高声望,再加上诸葛乔自身的才能,他所取得的功绩或许并不会亚于蒋琬、费祎和姜维三人。只可惜,历史没有假设,诸葛乔的早逝成为了蜀汉无法弥补的遗憾,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蜀汉的历史进程。
三国的故事犹如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其中的人物和事件充满了无尽的魅力,吸引着我们不断去探寻、去思考。希望大家能继续关注我,后续我将为大家带来更多精彩的三国故事解读。也请大家动动发财的小手,点赞关注,愿您往后的日子财运亨通,万事顺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