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智能化:驱动行业变革的新引擎
在科技飞速迭代的当下,汽车智能化已成为行业发展的核心趋势,宛如一台强劲的新引擎,驱动着汽车产业迈向全新的变革时代。
从自动驾驶技术来看,其发展正呈现出独特格局。有观点认为自动驾驶领域将形成 “二八开” 局面,即 20% 的车企选择自研,80% 的车企寻求最强合作伙伴。像地平线作为智能驾驶解决方案供应商,其方案已被 27 家车企、42 个品牌采用,自 2025 年起,超 100 款搭载征程 6 的中高阶智驾车型陆续上市,累计出货量突破千万套。随着比亚迪推行 “智驾平权” 战略,众多车企纷纷响应,中高阶智能驾驶技术未来有望成为车辆 “标配”。在这样的趋势下,部分人士认为智驾行业将快速收敛,车企采用 “自研 + 第三方” 并行模式会是最稳妥的选择。毕竟智能驾驶技术虽关键,但难以成为品牌差异化的核心要素,重要的是达成目标,跟上行业发展速度才是当务之急。比如理想、小鹏等新势力车企因与 “智能” 标签紧密相连,多采用全栈自研推进智能驾驶;而比亚迪、吉利等传统车企,由于产品丰富、价格覆盖范围广,则形成了 “自研 + 第三方” 的发展格局。不仅如此,中国智能驾驶供应商的出色表现还吸引了海外车企目光,奥迪引入华为智能驾驶解决方案,并与上汽合作创立品牌;宝马与华为、阿里巴巴分别在车载数字生态系统、大语言模型应用方面开展合作,这些都彰显了智能化下半场 “协同创新” 的特点。
芯片与云计算在汽车智能化进程中,宛如坚实的 “新基建”。在智能驾驶芯片领域,我国呈现百花齐放态势。华为、地平线、黑芝麻等企业的自研芯片,逐渐能与英伟达、高通等海外企业抗衡。以黑芝麻智能为例,随着 AI 神经网络发展,对计算能力和架构需求大增,该公司早早布局底层芯片,从 2020 年推出 16 纳米工艺的车规级计算芯片,到后续基于 7 纳米工艺的多款芯片,再到最新的 A2000 芯片,不断迭代升级。地平线在自动驾驶芯片市场的占有率去年在中国登顶,超过 30%。同时,比亚迪、小鹏等车企也加速自研芯片上车。而在云端算力储备方面,它是决定 AI 时代模型训练速度与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据了解,特斯拉的算力储备几乎与国内主要车企的算力总和相当,但这也意味着国内车企有着巨大的增长空间。阿里云助力小鹏建设超大规模算力中心,规模持续翻倍增长,还为比亚迪等车企提供大量算力支持,推动自动驾驶从研发到上车的进程。华为、小米等车企也在积极扩充算力储备,力求在 AI 大模型训练上筑牢根基。
智能化对汽车产业的颠覆是全方位的。全域 AI 赋能加速整车智能化应用落地,提升用户体验。吉利通过构建大算力、大模型、大数据系统,让 AI 赋能智能座舱、底盘等多领域。例如其星睿 AI 云动力大模型,将传统规则控制升级为 AI 智能管理,使电混车型油耗降低 10% - 15%,2.0 版本预计能提升电池寿命 15% 以上,进一步降低油耗 5% 以上。在智能座舱领域,AI 大语言模型的应用使人机交互迈入新阶段。并且,AI 不仅作用于车端,还重塑着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的知识获取与决策模式。中科院院士欧阳明高指出,人工智能正在改变知识获取和决策模式,在智能制造领域,AI 驱动的研发、设计等系统将大幅提升产业效率。
汽车智能化正深刻重塑汽车产业。从自动驾驶技术格局的演变,到芯片与云计算 “新基建” 的支撑,再到全域 AI 的深度赋能,汽车正从单纯的交通工具向智能移动空间转变。未来,随着技术持续创新与协同合作深入,汽车智能化将为人们带来更便捷、安全、智能的出行体验,引领汽车行业驶向更辉煌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