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东军藐视张学良的抵抗决心和东北军战斗力故发动九・一八事变
作为在东北的“轮值”日军各常设师团,关东军非战争时期额定兵员在12000人左右,而第二师团当时还处于缩编1/3的状态下,即每个步兵联队欠一个步兵大队、每个大队欠一个中队,遂出现了1.04万人的情况。
关东军同时下辖六个独立守备大队4000余人,分驻南满铁路各要点,以及旅顺要塞守备部队(含重炮部队)3000余人,因此在发动军事冒险时,关东军正规部队约17000余人。同时还可以纠集在辽沈一带的在乡军人(退伍兵)和警察万余人,杂七杂八拢一起,日本人可以动用的作战兵力在27000人左右。
那么张学良的“国民革命军东北边防军”有多少人马呢?根据南京军政部的点验,在东北宣布“易帜”以后,实有野战部队步兵25个旅和骑兵6个旅(另附10个炮兵团),以及省防军6个旅,总兵力约为35万人。从表面数字上看,似乎东北军对日本关东军有十倍以上的巨大优势,其实不然。
在“九・一八事变”爆发正好一年之前,也就是民国十九年(1930年)9月18日,张学良通电“武装调停”中原大战,为了配合蒋军夹击华北地区的冯、阎联军,东北军出动了最精锐的10个旅另附炮兵、工兵和辎重部队,兵力约11万人。而张学良入主华北就任“北平军分会委员长”之后,为了震慑韩复榘、石友三等军阀,于民国二十年(1931年)7月再调6个主力旅和炮兵部队8万人入关。
也就是说,张学良为了坐稳“华北王”的位子,将东北军比较有战斗力的18万余人开入关内,直接造成东北兵力空虚,也是给日本人可趁之机的重要原因。至此,东北驻军只剩下12个步兵旅、3个骑兵旅和若干省防旅,兵力约16万人,但这些部队的战斗力属于东北军里面的二流,且驻地较为分散。
张学良的排兵布阵也是有很大问题的,留驻东北的野战陆军中,有半数以上集结在锦州至山海关北宁铁路两侧,他的想法是,第一能够控制住连接关内外的交通大动脉,第二是如果华北真打起来(石友三确实叛乱了),可以迅速前出进行增援。因此说,张学良的情报工作很差,对于关东军可能的军事冒险,缺乏必要的警惕性和针对性部署。
张学良
需要注意的是,东北地域面积广大,东北军所余的16万兵力撒下去的分布密度其实很小,几个省防军主要驻扎于黑龙江和吉林两省,替张学良“看家”的仅有一个精锐的独立步兵第7旅8000人,驻沈阳城外的北大营,而沈阳城内仅有宪兵和一个公安总队。所以就沈阳这个“点”来说,东北军还真没有多大优势。
按说如果日本人进攻沈阳的话,吉林省和锦州地区的东北军可以迅速实施增援,使沈阳城内外的总兵力远远超过日军数量,而且东北军装备精良,机枪大炮坦克应有尽有,难道日本人就不害怕吗?其实也怕,所以才称为是“军事冒险”,但是石原莞尔、板垣征四郎、土肥原贤二等战争元凶,之所以敢于挑起事变,也是有自己的考量的,他们的野心建立在以下的基础之上:
藐视东北军的战斗力在张学良主东北的民国十八年(1929年)之前,以及张作霖时代,东北军并未和关东军爆发过真正的大规模武装冲突,日本人对这支绿林出身的军队,战斗力究竟如何缺乏整体认识,所以在张作霖被炸死的民国十七年(1928年)6月,关东军犹豫再三也未敢轻举妄动。一方面是日本国内形势不利于日本陆军,另一方面毕竟兵力差在20倍左右,真动起手来结果难料。
中东路事件示意图
但是民国十八年(1929年)爆发的“中东路事件”暴露出来东北军的虚弱和外强中干,由于张学良的盲动,东北军遭到苏军的毁灭性打击,苏军仅以伤亡不足1000人的代价,就吃掉了东北军10000余人,其中有8000多是被俘的。日本人一看,苏军既然可以以少胜多,那么关东军肯定也成,而民国二十年(1931年)东北剩下的部队,又都是东北军非精锐部队,当然野心膨胀了。
中东路事件还有一个后果,那就是张作霖致力维持的“红白两大帝国”在东北的势力平衡被打破了,由于东北政府与苏联交恶,日本人断定一旦爆发武装冲突,尤其是在南满铁路经过的日方范围内,苏联不会进行干涉。历史事实是,当关东军后来北上黑龙江时,都是用张海鹏的伪军打头阵,也是因为吃不准苏联的态度,直到发现苏联确实无意干涉,才敢于占领全部东三省。
藐视张学良的抵抗决心日本人的情报工作很到位,对民国的政治局势、东北军内部的情况摸得非常门清,也了解东北军内部的不团结,所以几个元凶认为,如果关东军主动发起攻击,张学良强力抵抗的可能性不大,而东北军内部又是一盘散沙,老派的军头们不会坚决服从命令,其中还有相当亲日者,所以石原莞尔狂妄地说:“对付张学良,用竹刀就足够了”。
吃准了日本军部的态度到了民国二十年(1931年),日本陆军已经基本不受政府和内阁的控制了,在国内政治和经济危机非常严重的情况下,武装侵略箭在弦上,从关东军到日本陆军的参谋本部、陆军省,上上下下都对东北紧张的局势心知肚明,无非是需要一点火星罢了。而石原莞尔这帮家伙所要炮制的,就是干草堆上的这一点火星。
关东军虽然兵力不足,但是在辽沈地区击败北大营的王以哲第7旅、以及沈阳城内的宪兵和警察,还是没有问题的,应该了解抗战初期日军的战斗力,即便这17000多人的正规军,东北军如果坚决抵抗的话,也至少要集结6万人以上的兵力才能抗衡,而在辽沈地区,东北军根本没有这么多军力。那么一旦东北军从南北两个方向实施强力增援呢?日本人其实也想好了。
那就是无论战争是怎么爆发起来的,日本军部都不会坐视关东军失败甚至“被歼”,狂热的军国主义分子们必然从临近的半岛和日本本土派兵增援,兹要大打起来,那东北军就肯定不是对手了。所以板垣早就秘密联系了驻半岛的第20师团等部,这边一打响就越境增援,果然,“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日军两个独立混成旅团分别由国内、半岛立即出动,使关东军的兵力陡增至40000人左右。
其实张学良的内心深处,也考虑了这方面的因素,也就是说,东北军如果全力应战,对付17000名关东军勉强可以,但是当日军大举来援时,仅靠东北军的实力是不可能抵挡的,除非南京政府派兵支援。所以他军阀思想上脑:以东北军一己之利,单独对抗日本,部队被打光了怎么办?那他就什么也不是了,所以一边命令不许抵抗,希望通过外交谈判解决,一边拼命向蒋介石求援。
他错就错在,这并非是日本的国家行为,而是关东军一小撮狂热分子挑起来的事变,想跟日本人谈判解决,必须在战场上打得硬才行,一旦关东军无法迅速取胜,在国内外的政治压力下,才有谈判解决的可能。可是如果东北军不战而逃,日本军部就会追认关东军擅自行动的合法性,因为“胜利者是不应该被追究的”,并且提供相当的援兵,再加上汉奸熙洽等人的出现,则东北局面就不可收拾了。
历史的事实证明,对事变的走向和发展,关东军几个家伙赌对了,而张学良的判断全部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