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出手就是七寸!限供稀土美国直喊疼,“好心”劝中国:有损名声

历史 04-14 阅读:121 评论:1

自4月4日,中国强力回击美国无理关税以来。

10天过去了,美国最头疼的并非是对等加征的关税,而是中国对稀土的限供措施。

这一“杀手锏”,直接命中了美国软肋,效果远超普通的贸易反制。

稀土,可一点都不“土”

稀土是什么?

简单说,稀土就是17种稀有金属元素的统称。

虽然名字带个“土”字,但它们可一点都不“土”!

这些元素是现代高科技产品维生素。

没了它们,许多尖端产品就无法运转。

中国有全球约48%稀土资源储量,但产量却占据全球近70%。

更重要的是,在稀土冶炼和分离技术上,中国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2024年1-12月,中国稀土出口量为48727.8万吨。

此外,2020-2023年,美国从中国进口稀土量占其总进口量的70%。

宣布管制稀土出口后,事态发展之迅速令美方始料未及。

当天起,中国对美国的稀土出口就几乎全面停摆。

至少45天内无法离境。

此次中国宣布对七类中重稀土实施出口管制,包括了钕、镝、铽等关键元素。

这些元素有什么用?

举个例子:

一架F-35战斗机,大约需要417公斤的稀土材料。

一艘“阿利·伯克”级驱逐舰,需要约2.4吨稀土元素。

没有稀土,精确制导系统就会变成“睁眼瞎”,夜视设备将无法使用,雷达系统的性能也会大打折扣。

当年扔掉的“饭碗”

美国在稀土这件事上,可以说是自己挖的坑自己跳。

上世纪60年代时,美国稀土产业可是世界老大,加州山口矿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全球70%的稀土都是美国产的。

那时候,中国稀土产业还是个小学生,默默跟在后面学习。

1980年代,美国人觉得挖稀土太“脏”了:

挖矿费力不讨好,还污染环境

炼出来的东西也不值几个钱

工人工资又高,成本居高不下

于是,算了笔精明账:

干嘛自己弄这么累?让别人挖,我们买不就完了!

就这样,他们把自己的金饭碗一步步扔掉了:

1984年山口矿产量开始下滑。

1992年大量稀土加工厂关闭。

1998年最后一家稀土分离厂倒闭。

2002年山口矿基本停产。

美国抛弃稀土产业的同时,中国却在埋头苦干:

1990年,中国稀土产量首次超过美国。

2000年,中国稀土产量占全球85%。

2010年,中国控制全球97%的稀土供应。

2010年,中日钓鱼岛争端期间,中国一度减少对日本的稀土出口。

这一举动让美国人如梦初醒:

“天呐,我们的命脉在别人手里!”

亡羊补牢,为时已晚?

2017年,美国喊出“重振制造业”,这才想起要重启山口矿。

但问题是:

老技术人员已经退休或转行,培养一支稀土专业技术队伍起码需要10年以上。

设备全部老化或报废,冶炼分离技术已经落后中国十几年。

重建完整稀土产业链需要5-8年。

成熟的产业链,就像一棵参天大树。

不是简单地移植几根枝条,就能在新的土壤里长出同样的大树。

而当前库存,可能撑不过3个月。

更尴尬的是,2022年重启的山口矿挖出的稀土矿石,还得送到中国去加工。

因为美国自己没有完整的加工能力。

这就像,自家地里产的粮食,必须送到邻居家的磨坊才能变成面粉。

关键产业不能只看眼前利益。

美国当年为了省那点环保成本和人工费,结果把自己的“命门”交给了别人。

这也是为什么现在中国稀土管控一出,美国就像被踩到了尾巴的猫。

又疼又叫,却无计可施。

虽然,美国在加州的芒廷帕斯矿已经重启。

但,从开采到加工成可用材料,至少需要3-5年。

美国地质调查局数据显示,目前美国仅能满足国内15%的稀土需求。

其余85%仍依赖进口,其中大部分来自中国。

中国此举让美国陷入两难:

既不能,短期内实现稀土自给,又不得不继续使用大量稀土产品。

这一招太狠了,直接打在了美国最疼的地方。

这场稀土反制,不仅显露了中国在贸易战中的精准反击能力,也为世界提供了一个经典案例:

真正的制裁力量,不在于简单的关税加码。

而在于,掌握关键资源和技术的战略优势。

没了“锅”又没了“烹饪秘方”

2023年,中国悄无声息地打出了一张更狠的牌:

将18项稀土萃取分离关键技术,纳入出口限制技术目录。

这一招可谓是“釜底抽薪”,直接让美国陷入了更深的泥潭。

美国现在面临的情况,可以用一句老话形容: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不过美国的情况更糟—它是“有米无锅”。

山口矿重启后,美国确实能挖出稀土矿石了。

但问题是,挖出来的“生矿”就像是未加工的面粉,没法直接使用。

要把这些“生矿”,变成能用在武器和高科技产品上的材料,还需要经过复杂的萃取、分离、冶炼等工序。

如今,当年被美国视为“低端、肮脏”的稀土产业,已经成为制约其军工和高科技发展的“卡脖子”技术。

这种历史的讽刺,或许是对那句古老谚语最好的诠释:

“傲慢者必自食其果。”

“忠告”背后的慌乱

丹尼尔·皮卡德,这位美国布坎南·英格索尔&鲁尼律师事务所的国际贸易安全大佬。

在表达完对美国稀土供应链的担忧后,立马变身“国际声誉顾问”,开始对中国“循循善诱”。

真是又好笑又讽刺。

皮卡德先生“苦口婆心”地劝中国:

“稀土出口持续中断,可能会损害中国的国际声誉”。

皮卡德先生在谈所谓的“国际声誉”时,对美国近年来的一系列行为却是只字不提:

2018年起,美国对价值数千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加征关税。

2019年,将华为等中国科技企业列入“实体清单”。

2020年,对TikTok等中国应用发起打压。

2022年,开始限制先进芯片及设备对华出口。

2023年,拉拢盟友对中国形成“小圈子”封锁。

2025年2月,再次加征一轮高额关税。

拳头硬的时候讲实力,拳头软的时候讲道理。

当强者失去优势时,就会开始讲“道理”和“规则”。

真正的国际声誉,不是建立在任人宰割的“好脾气”上,而是建立在维护自身正当权益的能力上。

皮卡德先生的“苦口婆心”,不过是失去优势后的无奈之举。

既可笑,又可悲。

希望你们习惯

近年来,美国及其盟友们这几年忙得不亦乐乎。

试图建立一条“没有中国”的稀土供应链。

在澳大利亚投资莱纳斯稀土公司。

在加拿大开发新的稀土矿。

在越南勘探稀土资源,甚至跑到非洲寻找稀土矿脉。

这种“绕道而行”的策略听起来很美,实操起来却处处碰壁,成本飙升。

一位网友形象地比喻:

“这就像是一个人因为和面包店老板吵架,决定自己种麦子、磨面粉、烤面包。最后,他不仅花了十倍的钱,吃到的面包还没面包店的好吃。”

几十年来,美国习惯了发号施令,很多国家习惯了点头称是。

当他们制裁他国时,被制裁者只能默默承受。

这彷佛成了“天经地义”的世界秩序。

然而,稀土正在改写这一切。

那些,曾经目中无人的五角大楼将军们。

如今,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F-35战机停在跑道上,等待中国的稀土磁体。

精密导弹的生产线沉寂无声,因为缺少中国的重稀土。

那些雄心勃勃的军事计划,正因一纸中国的出口管制令而陷入停滞。

世界,正在见证历史性的一个场面:

中国不再是跟随者,而是能够掌握全球产业命脉的关键力量。

当美国对华为、中兴实施封锁时。

他们可曾想过今天?

这不是靠运气,而是靠几代中国人的坚韧不拔和战略眼光。

当然,稀土产业链是全球几十年分工合作的结果,不是哪一国能单独主宰的。

与其费力气去“绕开”,不如坐下来好好谈。

谈判桌已经摆好。

只是这一次,坐在主位上的,是曾经被轻视的中国。

希望你们习惯。

因为这只是开始。

网友评论

精彩评论
  • 2025-04-18 10:57:12

    稀土不应限供,而是断供,迫使美国佬全面降低关税,开放芯片制造设备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