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这么多人跟着刘备,明明刘备本钱太小

历史 05-02 阅读:4 评论:0
仁德为本:以仁得民心得将心(一)仁政理念与实践

刘备一生,始终将 “仁” 字高悬头顶,以民为本的理念深深融入他的治国理政之中。在那个战火纷飞、民不聊生的时代,百姓如同风中残烛,朝不保夕。而刘备每到一处,都积极推行一系列惠民政策,试图为百姓撑起一片安宁的天空 。

在新野,这个小小的县城,刘备开启了他仁政的实践。他深知百姓生活的艰辛,繁重的赋税如同一座大山,压得百姓喘不过气来。于是,他果断下令减轻赋税,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同时,他还积极鼓励农耕,亲自到田间地头,鼓励农民辛勤劳作,并提供必要的农耕工具和技术支持。在刘备的治理下,新野的田野里,庄稼茁壮成长,百姓的脸上也渐渐有了笑容 。他还注重社会治安的治理,选拔贤能之士担任官吏,公正断案,使得新野境内秩序井然,百姓安居乐业。刘备的这些举措,让新野的百姓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温暖和关怀,他们对刘备感恩戴德,将他视为救星。

(二)危难不弃百姓

建安十三年,曹操亲率大军南下,荆州局势瞬间紧张起来。刘备深知自己实力悬殊,难以抵挡曹操的进攻,无奈之下,只能选择弃城而逃。然而,令人敬佩的是,他并没有独自逃生,而是做出了一个震惊世人的决定 —— 带着城中百姓一起撤离 。

当时的情况万分危急,百姓们扶老携幼,拖家带口,行军速度极其缓慢。有人劝刘备:“如今形势危急,带着这些百姓,只会拖累我们,不如抛下他们,轻装前行,这样还能有一线生机。” 但刘备坚决拒绝了,他眼含热泪,深情地说:“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 在他心中,百姓是他的根基,是他最宝贵的财富,他怎能忍心为了自己的安危,而抛弃这些信任他、追随他的百姓呢?

在漫长而艰难的逃亡路上,刘备与百姓同甘共苦。他亲自组织队伍,保护百姓的安全,为生病的百姓寻医问药,为饥饿的百姓分发食物。曹操的追兵如影随形,随时都可能追上他们,将他们置于死地。但刘备始终没有放弃,他带领着百姓,一步一步艰难地前行。长坂坡一战,刘备被曹操打得大败,他与妻儿失散,自己也险些丧命。但即便如此,他依然没有抛弃百姓,而是继续带着他们寻找安全的地方。刘备的这一举动,深深打动了百姓的心,他们对刘备的忠诚和爱戴达到了顶点。许多人在心中暗暗发誓,无论生死,都要追随刘备。

(三)对待下属的仁义之举

刘备对待下属,同样充满了仁义和关怀,他深知,只有赢得下属的心,才能让他们心甘情愿地为自己效力。在刘备的军队中,士兵们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但刘备却总是与他们同甘共苦。他常常与士兵们同吃同住,一起训练,一起作战,没有丝毫的架子 。

有一次,一名士兵在战斗中受了重伤,生命垂危。刘备得知后,亲自赶到士兵的营帐,坐在他的床边,紧紧握着他的手,关切地询问他的伤势。他还亲自为士兵喂药,安慰他要坚强地活下去。士兵看着刘备,感动得热泪盈眶,他用尽最后的力气,对刘备说:“主公如此厚爱,我就算死,也无憾了。” 在场的其他士兵看到这一幕,也都被刘备的仁义所感动,他们心中充满了对刘备的感激和敬意,士气大振 。

还有一次,有士兵叛逃到曹魏阵营。按照常理,刘备完全可以严惩叛逃士兵的家属,以儆效尤。但刘备却没有这么做,他不仅没有追究叛逃士兵家属的责任,还继续给他们发放俸禄,让他们的生活不受影响。刘备的这一做法,让众人深感意外,也让那些曾经对他心存疑虑的人,彻底放下了心中的戒备。他的宽容和仁义,赢得了士兵们的忠诚和信任,大家都愿意死心塌地地追随他 。

用人之道:慧眼识才与用人不疑(一)求贤若渴,三顾茅庐请诸葛

刘备深知,在这乱世之中,人才是成就大业的关键。他求贤若渴,四处寻访有识之士,而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更是成为了千古佳话,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他对人才的极度渴望与尊重 。

当时,刘备在荆州刘表处暂栖,虽心怀壮志,却因缺乏一个能为他出谋划策、指点江山的智囊而苦恼不已。谋士徐庶向他推荐了诸葛亮,称其有经天纬地之才,若能得他相助,大业可成。刘备听后,心中大喜,当即决定亲自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 。

第一次前往隆中,刘备带着关羽、张飞,满怀期待地来到诸葛亮的草庐前。然而,不巧的是,诸葛亮外出云游去了,刘备只能失望而归。但他并没有放弃,过了些日子,刘备再次带着关羽、张飞冒着风雪前往隆中。可这一次,诸葛亮又外出访友了,刘备再次扑了个空。张飞本就对诸葛亮不以为然,此时更是不耐烦了,他嘟囔着:“这诸葛亮也太拿架子了,两次都见不着人,莫不是徒有虚名?” 关羽也在一旁劝说刘备,不必再如此执着。但刘备心意已决,他坚信诸葛亮就是他苦苦寻觅的人才,只要有一丝希望,他都不会放弃 。

又过了一段时间,刘备斋戒沐浴,以示诚意,第三次前往隆中。这一次,他们终于见到了诸葛亮。当时,诸葛亮正在草堂上悠然地午睡,刘备不忍打扰,便静静地站在台阶下等候。关羽和张飞在门外等得心急如焚,张飞甚至扬言要放火烧了草堂,把诸葛亮逼出来。刘备急忙制止,让他们耐心等待。直到诸葛亮醒来,刘备才得以与他相见。

在草堂中,刘备诚恳地向诸葛亮请教天下大势。诸葛亮见刘备如此真诚,心中大为感动,于是将自己对天下局势的分析和盘托出,提出了著名的 “隆中对”。他指出,曹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不可与之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而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备若能占据荆州、益州,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

刘备听后,犹如醍醐灌顶,对诸葛亮的才华和远见佩服得五体投地。他诚恳地邀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成就大业。诸葛亮被刘备的诚意和志向所打动,欣然答应了他的请求。从此,诸葛亮成为了刘备的得力谋士,为蜀汉的建立和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刘备三顾茅庐的举动,让天下人看到了他对人才的重视和诚意,也让更多的人才看到了他的胸怀和抱负,纷纷前来投奔。

(二)用人不疑,给予充分信任

刘备用人,向来秉持着用人不疑的原则,一旦认定了人才,就会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和权力,让他们能够毫无顾虑地施展才华 。

诸葛亮,无疑是刘备最为信任的人之一。自从诸葛亮出山后,刘备对他言听计从,将军国大事都托付给他。在赤壁之战前夕,刘备面临着曹操大军压境的巨大压力,是战是降,举棋不定。诸葛亮力排众议,主张联吴抗曹,并亲自前往东吴,说服孙权与刘备联合。在整个过程中,刘备对诸葛亮的决策没有丝毫的怀疑,全力支持他的行动 。赤壁之战中,诸葛亮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谋略,与周瑜等人紧密合作,最终大破曹军,为刘备赢得了宝贵的生存空间。战后,刘备更是对诸葛亮倚重有加,将军政大权都交给了他,让他放手治理国家。诸葛亮也没有辜负刘备的信任,他殚精竭虑,为蜀汉的发展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

刘备对赵云的信任,同样令人动容。赵云自追随刘备以来,忠心耿耿,屡立战功。长坂坡一战,赵云单枪匹马冲入曹军重围,七进七出,救出了刘备的幼子刘禅。这一战,赵云的英勇表现让刘备对他更加信任。此后,赵云一直担任刘备的贴身护卫,负责保护他的安全。刘备对赵云的信任,不仅体现在让他担任重要的护卫任务上,还体现在对他的军事才能的认可和重用 。在一些重要的战役中,刘备都会派赵云出征,给予他充分的指挥权。赵云也不负所望,多次在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为蜀汉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

(三)不计出身,唯才是举

在那个讲究出身门第的时代,刘备却能打破常规,不论出身贵贱,唯才是举,只要有才能,就会给予重用。这种用人理念,让许多出身平凡的人才有了施展才华的机会,也吸引了各种各样的人才汇聚在他的身边 。

关羽,本是一个流落江湖的卖枣小贩,张飞则是一个卖猪肉的屠夫,他们出身平凡,地位卑微。但刘备却独具慧眼,看中了他们的武艺和忠诚,与他们桃园结义,结为生死兄弟。此后,关羽和张飞跟随刘备南征北战,为蜀汉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关羽武艺高强,忠肝义胆,被后世尊称为 “武圣”;张飞勇猛无比,性格豪爽,在战场上令敌人闻风丧胆 。他们的才能和功绩,充分证明了刘备识人的眼光和用人的智慧。

黄忠,原为刘表手下的中郎将,后归降刘备。在定军山之战中,黄忠凭借着自己的勇猛和智谋,斩杀了曹魏名将夏侯渊,为刘备夺取汉中立下了大功。刘备对黄忠的才能十分赏识,并没有因为他是降将而有所偏见,反而对他委以重任,封他为后将军,与关羽、张飞、马超同列 。黄忠感激刘备的知遇之恩,在战场上奋勇杀敌,为蜀汉的事业贡献了自己的全部力量。

魏延,也是一个出身平凡的将领,但他有勇有谋,胸怀大志。刘备在攻打长沙时,魏延主动归降,刘备见他武艺高强,便将他收为己用。此后,魏延跟随刘备入川作战,屡立战功,逐渐崭露头角。刘备对魏延非常信任,任命他为汉中太守,镇守蜀汉的北大门。魏延也没有辜负刘备的期望,他在汉中积极备战,加强防御,使得曹魏不敢轻易进犯 。

坚韧不拔:信念的力量感召众人

刘备的一生,是一部充满传奇色彩的奋斗史。他从涿郡起兵开始,便踏上了一条荆棘丛生的道路,历经无数挫折和失败,却始终坚定着兴复汉室的信念,从未有过丝毫动摇 。这份坚定不移的信念,就像一盏明灯,在黑暗中为他指引着方向,也让他的追随者们看到了希望的曙光,甘愿紧紧追随他,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 。

在刘备早期的创业生涯中,他的处境可谓是艰难至极。黄巾起义爆发后,刘备怀着满腔热血,与关羽、张飞一起招募乡勇,投身到镇压起义的战斗中。他们虽然作战勇猛,立下了不少战功,但刘备却并未得到应有的封赏,只被任命为一个小小的安喜县尉。然而,命运似乎并不打算眷顾刘备,不久后,他便因不满督邮的傲慢无礼,愤而辞官,再次踏上了漂泊之路 。

此后,刘备四处奔走,先后投奔了公孙瓒、陶谦、吕布、曹操、袁绍、刘表等诸侯。在这个过程中,他多次失去自己好不容易打下的地盘,军队也屡遭重创,甚至连自己的妻儿都多次陷入险境。但无论遭遇多大的困难和挫折,刘备都从未想过放弃。他始终坚信,自己肩负着兴复汉室的重任,只要还有一口气在,就一定要为之奋斗到底 。

在徐州时,刘备好不容易得到了陶谦的信任,被托付了徐州牧的重任。然而,好景不长,他很快就遭到了吕布的偷袭,失去了徐州。刘备无奈之下,只得投奔曹操。在曹操麾下,刘备虽然表面上受到了礼遇,但实际上却处处受到猜忌和监视。为了摆脱曹操的控制,刘备不惜冒险参与了董承等人的衣带诏事件,试图诛杀曹操。事情败露后,刘备被迫逃离曹操,再次踏上了逃亡之路 。

官渡之战前夕,刘备投奔了袁绍。在袁绍那里,他虽然得到了一定的支持,但却始终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袁绍与曹操在官渡对峙期间,刘备曾多次建议袁绍采取奇袭战术,攻打曹操的后方,但都遭到了袁绍的拒绝。刘备深感失望,于是决定离开袁绍,南下投奔刘表 。

在刘表处,刘备一待就是数年。这段时间里,他虽然暂时得到了安定,但心中却始终无法平静。他看着自己日渐衰老,而兴复汉室的大业却依然遥遥无期,不禁感到万分焦虑。有一次,刘备在与刘表的交谈中,感慨地说:“吾常身不离鞍,髀肉皆消;今不复骑,髀里肉生。日月若驰,老将至矣,而功业未建,是以悲耳。” 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刘备对时光流逝、功业未建的忧虑和无奈 。

然而,刘备并没有被这些困难所打倒。他在刘表处积极招揽人才,扩充自己的势力,等待着时机的到来。终于,在公元 207 年,刘备三顾茅庐,请到了诸葛亮。诸葛亮的出山,犹如一道曙光,照亮了刘备前行的道路。在诸葛亮的辅佐下,刘备制定了明确的战略规划,开始了他真正的崛起之路 。

赤壁之战中,刘备与孙权联合,大破曹操,占据了荆州南部四郡,终于有了自己的一块立足之地。此后,刘备又率军西进,夺取了益州,进而攻占了汉中,势力得到了极大的扩张。公元 221 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建立了蜀汉政权,实现了自己多年来的梦想 。

刘备的坚韧不拔和百折不挠,不仅体现在他面对困难时的顽强抗争上,还体现在他对信念的执着追求上。他始终以兴复汉室为己任,将这个信念深深地植入了自己的灵魂深处。无论是在顺境还是逆境中,他都从未忘记过自己的初心和使命 。正是这种坚定的信念,让他的追随者们对他充满了信任和敬仰。他们相信,只要跟着刘备,就一定能够实现兴复汉室的理想 。关羽、张飞、赵云等武将,他们在刘备最落魄的时候,始终不离不弃,跟随他南征北战,出生入死。诸葛亮、庞统等谋士,他们为刘备出谋划策,尽心尽力,为蜀汉的建立和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全部智慧和力量 。他们之所以愿意如此死心塌地地追随刘备,就是因为被刘备的信念所感染,被他的人格魅力所吸引。在他们心中,刘备不仅仅是一个主公,更是一个值得他们为之奋斗终身的领袖 。

我话说完,谁赞成?谁反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