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能够活成想要的样子?你可以这样重新设计人生
青春没几年,疫情就三年!
自2020年疫情发生以来,各地时不时冒出一波疫情,在扰乱人们正常生活的同时,也给社会经济运行带来了严重的困扰。部分企业举步维艰、难以为继,这一压力必将最终传导至企业员工身上。就在刚刚过去的上半年,阿里、腾讯、百度这样的头部大厂也裁员,小企业就更不用说了。
下图吴晓波频道整理的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失业率数据,概括起来一句话,就是今年的失业率是2018年以来最严重的(2020年2月的失业率有季节性因素——过完春节后重新就业)
每到这个时候,总会有一批职场人员不得不“被毕业”——虽然这并不是他们自身的原因。
当然,如果你足够优秀,即便在这样的环境下,依然可以快速找到新的机会。但如果你由于种种原因,时至今日并没有那么优秀,那该怎么办呢?
你可以重新设计人生!
一、为什么要设计人生?
也许你会说,失业跟我有什么关系呢?我们来看一个研究: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一项历时数年的研究发现:“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带来的社会变革要远远超过历史上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时期的变革。根据我们的研究,预计到2030年,由于人工智能的发展将会有7500万至3.75亿人需要重新找工作。
或许你还是觉得,这有点贩卖焦虑了,车到山前必有路。那我们不妨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现在的工作是你想要的吗?按照现在职业往前发展,五年后的自己会是什么样子,那是你想要的人生吗?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觉得自己的人生其实应该要设计一下呢?
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有关设计人生的话题,不只是为了帮助我们抵御未知风险,还有助于人生方向的选择。
二、人生是个设计问题
《斯坦福大学人生设计课》认为,人生是个设计问题,应该用设计思维设计人生。
这本书是由比尔.博内特(Bill Burnett)和戴夫.伊万斯(Dave Evans)合著,有意思的是,这两人并非职业生涯设计师,而是两名跨界设计师。比尔曾早期为苹果笔记本设计出耐用的铰链,还在玩具公司工作多年,设计了《星球大战》主题的超级英雄玩具。戴夫则研发了苹果的第一款鼠标,并负责苹果早期的激光打印项目。
他们发现自己的设计理念只能帮助人们设计出理想的产品,却无法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有趣,他们在一次午餐上决定一起在斯坦福大学开设一门全新的课程,运用设计思维帮助大学生设计毕业后的人生。这门课一开始只针对设计专业的学生,如今已是斯坦福大学最火的一门课,这本书撷取了这堂课的精华。
为什么说人生是个设计问题呢?
在作者看来,我们所面临的问题大概可分为两类:工程问题和设计问题。工程问题有明确的目标、有最优解决方案,并且解决方案可以被无限复制,比如生产一辆汽车、维修一个机械故障。但设计问题则不同,没有明确目标,没有先例可借鉴,还没有最优解,比如设计一辆车的外形。
人生问题显然属于设计问题,你没法复制别人的经验、也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显然这可能有些颠覆认知。按照我们熟悉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首先要确定一个职业发展目标,然后将这个目标分解,形成一个个阶段目标和具体计划。但在作者看来,这是一种思维误区。一方面,我们基于当前的信息和认知水平,所确定的目标未必是我们真正想要的;另一方面,人生有多种可能,并非只有一条路可以走。就像书中举的例子,戴夫立志成为一名海洋生物学家,能够说着法语、和海豹嬉戏玩闹。因此,他在上大学时选择了生物学专业,结果等他上大学后发现这个专业跟自己想象的完全不一样。相信你身边也有类似的现象:有些人虽然在现岗位工作了很多年,但根本不喜欢这个工作,只是迫于生活压力不得不坚持下去。
人生应该基于问题,设计人生原型图,快速尝试,直到成功的过程。在人生设计过程中,找到自己究竟想要什么、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拥有自己理想中的生活。这确实跟产品设计过程很像,识别顾客需求、设计原型图、需求评审、开发……
三、人生要如何设计呢?
书中列出了具体的步骤(将书中的部分章节做了合并):
1.了解现状:对现状进行评估,发现真问题,就像在设计产品之前,首要先识别客户需求的真伪。
2.创建人生指南:明确自己的工作观和世界观,当工作观与你的世界观保持一致时,你就清楚自己到底应该做什么了。
3.发现感兴趣的工作:要找到能够让你全身心投入的工作,这个过程中要摆脱思维局限。
4.制定奥德赛计划:制定多个未来的人生方向。
5.原型设计:针对选定的人生方向,通过各种方法去快速体验,判断这个方向是否可行。
6.成功求职:读懂招聘信息,树立正确的求职观念,通过设计找到好的工作机会。
(一)你至少可以设计三种人生计划
我们来详细聊聊奥德赛计划
书中认为,设计人生最有效的方法是设计多种人生计划,这种方法称为“奥德赛计划”。
为什么叫奥德赛计划呢?《奥德赛》是古希腊大诗人荷马的代表作,该史诗讲述了奥德修斯海上漂流的故事,作者借此隐喻人生如一场探险,未知风险和好运并存。
具体而言,至少可以从三个不同的角度设计5年计划。
1.你目前正在做的事
这个计划也许是你当前生活的延展,也可能是一个你头脑中已酝酿很久的一个好主意。相对而言,这个5年计划是相对最有把握的,毕竟是目前正在开展工作的延伸。假如,你是一名HR专员,未来5年的计划是什么呢?可能是成为一名HR高级经理,也可能是成为一名培训师、猎头、咨询顾问,这些本质上都是现有工作的延伸。
2.如果我现在的职业没了,我还能做什么?
假设你目前所从事的工作突然间没了,或者需求大幅缩小,你不得不放弃现在的工作,你想做什么呢?
这个计划是要选择一个跟现在几乎没有关系的方向。比如,你现在是一名HR,那如果企业不再设置这样的岗位了,那你能做什么呢?你可能会去做销售、卖保险等等。
3.如果我财务自由了,会做什么?
这个问题,其实是探寻你内心最大的渴望——你最希望做的事情。因为如果没有了经济的限制,我们就可以完全凭自己的爱好来选择,不会因为其它条件限制我们的选择。
这个问题的价值在于帮你发现自己真正的爱好。我们常说职业发展三叶草模型里面,就涉及到我想做的事情。坦率地说,很少有人想清楚自己真正想要做什么,往往会把一些工资高、发展好、社会地位高的工作视为我们喜欢的。
开挂的人生是从找到兴趣开始!
如果我们能早一点明确自己真正想要做什么,有可能我们在择业的时候,就会少走很多弯路。即便我们已经走上另一条路,很难变道,那我们喜欢的工作,是不是可以作为一个爱好开展起来呢?比如,如果你的爱好是码字,那你完全可以在工作之余输出一些内容,既让自己有成就感,或者也能为你的未来做些铺垫。
(二)评估你的人生计划!
并不是设计出三种人生计划,就万事大吉了,如果你真的想要改变人生,那还需要做出选择,该如何选择呢?先分别评估下这几个人生计划!
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评估:
1.物力:你拥有实现计划的客观资源吗?例如时间、金钱、人脉,这些都是你实现计划所必需的。比如如果你的某项计划是创业,那你就要评估一下自己是否有财力或者能否找到投资人投资。
2.喜欢程度:你对这些计划的态度如何?迫切、缺少热情还是满怀热情?如果只是灵机一动想出来的计划,当面临困难的时候大概率会选择放弃。
3.自信心:你相信自己一定会实现计划,还是不确定?如果你自己都没有自信心,那还是放弃吧。
4.一致性:这些计划本身有意义吗?它们与你及你的工作观和人生观是否一致?前面提到的创建人生指南,这个时候能够帮你明确方向。
通过这样的评估,你可以了解那个计划实现的可能性最大,哪个计划是你最让你充满激情,你可以将这些计划和你的朋友分享,听取他们的意见,然后自己做出决定。
当然,想要真正改变,这才是起步,接下来,你要去验证你的计划是否可行、会面临什么困难,从而判断这是不是你想要的那种人生。评估是基于你对这个计划的了解来开展的,但真实情况可能会与你的了解并不一样,所以需要去验证。这里的验证,并不是非要完整地尝试一下那样的生活,这样的时间成本太高,你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去体验,比如找相关领域的资深人士去采访、实地体验。实际上,毕业大学生的实习经历就是一次验证的过程,通过实习你能够直接体验这份工作,以及与从事这项工作的人近距离接触,从而相对全面、深入地了解这项工作,进而判断是不是你想要的人生方向。
总之,不管你是否真的迫切需要改变,我都建议你认真思考一下,看看未来有哪些可能,即便你不准备立马做出变化,你也可以看看能否为你想要从事的工作做一些基础准备。再退一步,这样的思考,能够让你不再那么焦虑,也有一定的情绪价值不是吗?更何况,如果你掌握这一技能,当你身边的朋友有困惑的时候,你可以和他们分享你的经验。当然,在这之前最好亲自读一读这本书,你会有更多的体会和收获!
现在,拿出一张纸,尝试至少写出3个你未来5年的人生计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