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真的没有搞经济建设吗?是时候告诉大家真相了!
说到民国时期,不少人简单认为那会儿政府贪污成风,官员铺张浪费,老百姓日子艰难,到处打仗,国家穷困潦倒。
很多人可能不了解,民国时期也制定过不少大规模的经济建设规划,这些计划不仅规模不小,实施时间也持续了相当长一段时期。
要不是这样,就不会出现1912到1919年那段民族资本快速发展的好时候了。那几年被叫作"黄金十年",是民国时期经济最红火的日子,冒出来好多有名的民族企业,像做火柴的、搞纺织的、加工面粉的,都出了不少行业巨头。
为什么这么说呢?咱们先看看民国时期的经济建设成就。不过在聊建设成果前,得先说说财政收入的事,毕竟没钱可搞不了经济建设。
就拿1936年民国财政部的收入情况来说吧。
聊聊民国时期取得的一些经济发展成就。
在1935年之前,陇海铁路最远只通到洛阳。从1935年开始,铁路继续向西延伸,建成了洛阳至西安的线路。这样一来,历史悠久的西安城第一次迎来了火车通行。
老话说得好,发财先修路。西安铁路一通,生意就火起来了,人也跟着多了。很快城里就建起了面粉厂、纺纱厂、火柴厂这些新式工厂。
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国家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然而国民政府并未因战事停止经济建设,反而加快了发展步伐。
1937年,西安到宝鸡的铁路开通运营,宝鸡成为抗战时期重要的后方城市。当时荣氏家族的企业纷纷迁往宝鸡,这对当地近代工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民国时期战乱不断,导致约3600公里铁路遭到破坏。到新中国成立时,我国铁路网已初步成型,总里程达到2.26万公里。
在1929年至1941年这12年间,经济总量每年平均增长3.9%,老百姓的人均收入每年增长1.8%。
旧中国时期的铁路,很多都是外国人为抢夺中国的资源才修建的。这些铁路不仅数量很少、质量很差,而且分布得也很不合理。
那时候外国资本家主要在沿海地区开工厂,所以沿海的铁路修得特别多,发展很快。但同一时期,西南和西北这些内陆地方连一条铁路都没有,老百姓出门基本靠两条腿走路,条件好点的能坐滑竿或者马车。
当时铁路由不同势力修建,各家管各家的,既没有统一规划,也缺乏协调维护。这种分散管理的模式严重拖了后腿,让民国时期的铁路运输始终发展不起来。
举个例子,在民国那会儿,山西归阎锡山管。当时要是外省的火车想开进山西,就因为铁轨宽度不一样,根本进不去。这正好说明那时候全国铁路没法统一管理的问题。
仔细想想,1948年离现在有多久了?
这个运动主要做这些事:号召大家参与劳动、发展农业、鼓励开荒放牧、合理控制消费、扶持工业发展、开发矿产资源、保障物流畅通、优化金融体系。
民国政府推动的经济建设运动,带动了当时工农业和交通运输业的整体提升。
民国时期经济确实增长很快,但主要靠农业和投资拉动。当时现代工业和服务业加起来还不到全国经济的4%,跟新中国成立后"一五计划"时期的工业发展水平完全没法比。
来看一组对比数字:1927年民国时期全国钢产量只有3万吨,到1935年才增长到5万吨。而新中国成立后,从1949年到1956年这7年间,全国钢产量总和达到了1400万吨。
可以说,清朝末年的工业发展水平,实际上比民国时期还要高一些。
从这就能看出,民国那会儿的关税对国家发展经济可太关键了。
虽然这些经济建设都靠外国资本支持,但蒋介石并不满足于只当外国势力的代理人。
民国时期的档案显示:当时国家资源委员会管理着96个机构共291家工厂和矿场,员工总数超过22万人。这些单位掌控着全国石油、钢铁和有色金属的生产,还负责全国一半以上的电力供应和三分之一的煤炭开采。
虽然民国晚期重工业有所发展,但跟新中国"一五计划"的成果相比还是差了一大截,这主要是因为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国家条件不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