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战机崛起之路: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歼-8

推荐 02-26 阅读:266 评论:0

你想知道咱们的歼-8战机,是怎么从“地狱开局”变成如今的骄傲吗?  它背后,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辛酸故事?

咱这歼-8,一听名字就霸气侧漏,可它最初的研发,那可是比电视剧还精彩!  立项才三天,总设计师就因为意外事故没了!半年后,总工程师也走了,说是累垮的,哎,真是让人心酸。  更绝的是,一年后,辛辛苦苦的设计方案,直接被毙了,你说这得多打击人?  这可不是闹着玩的,飞机对一个国家来说,那可是战略武器,没了它,空中安全咋保证?  老美和老毛子,二战后一直在这块领域呼风唤雨,咱们硬是靠着自己,一步步追赶,现在不也有五代机了吗?不容易啊!  这其中的苦,只有亲历者才懂。

要说造飞机,成飞和沈飞那可是响当当的!从一代机到五代机,技术那是突飞猛进,产量也上去了,沈飞就包揽了一半的国产飞机。  沈飞也不是一开始就那么牛的,想当年,苏联给咱们米格-15,这飞机没副油箱,飞一会儿就没油了,咋办?咱们工人师傅,愣是用白铁皮敲出了几万个副油箱!  这技术,牛不牛?  这批工人,就是沈飞的奠基人啊!  从歼-1到歼-4,都是试验机,不是这不行就是那不行,到了歼-5,总算可以量产了。

然后就是咱今天的主角——歼-8,这可是个硬茬子!  前面几代飞机都搞出来了,以为歼-8手到擒来?  没那么简单!  图纸改了又改,磨到1983年4月才定稿,1984年6月12日才首飞成功,这研发周期,够长吧?  为啥这么难?因为歼-8是高空高速全天候的,技术难度高,再加上各种意外,更是雪上加霜!

第一个难题就是发动机,到底是单发还是双发?双发续航好,但占地方,装弹量就少了,飞机没弹药,那就是个活靶子!  培养一个飞行员,比飞机还贵!  而且,如果要装两个座位,一个飞行员,一个投弹手,空间都不够!咱们以前都是单发的,双发没经验啊。  飞机各个部件的位置、大小都有讲究,尤其是进气道,那可是个大难题!单发也有毛病,最大的问题是速度和续航跟不上,一台发动机万一出问题,直接歇菜。双发发动机可以轮流工作,续航也长。  当时咱们造发动机技术还有点不足,所以用单发的风险更大。  大家伙儿为这事儿争论半天,最后还是黄总师拍板:干双发!他说了,咱们不能老跟着别人后面跑,得自己闯出一条路!

结果,刚决定用双发,三天后,黄总师就没了……  这真是晴天霹雳啊!  总师没了,大家伙儿都慌了神,接班人怎么办?  能不能比得上黄总师?  各种问题接踵而至。  支持单发的声音又起来了,上面也同意了。  35岁的顾诵芬临危受命,成了新总设计师,这压力,可想而知!

他憋着一口气,一定要把歼-8搞出来!最后,他还是坚持双发!  大家伙儿想想也对,又开始设计,边试边改。  图纸要变成真家伙,还得靠总工程师。  可这总工程师高方启,也因为生病走了……  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啊!  这就像材料都准备好了,就差过河了,结果桥断了!  顾诵芬一个人干两份活,又当总设计师,又当总工程师。  为了避免出错,他到处请教,查资料,反复验证。  就这样,项目一点点推进。

眼看着就要成功了,又出问题了!为了省时间,虽然定了双发,但想用现成的WS6发动机。  可这WS6,吹得可好了,实际呢?  连个样机都没有!  一年的努力,全白费了!  时间紧迫,国内其他厂的发动机也不行,只能找国外了。  美国、法国、苏联、英国的,都行,但西方国家,核心技术不可能给咱们啊!  就算给,价格也贵得离谱!  最后只能找苏联了。  苏联跟咱们关系也不怎么样,但为了防止咱们和西方走得太近,再加上苏联自己经济也不好,他们同意提供R11F-300发动机。  但这发动机和歼-8的设计不太匹配,实战中可能出大问题。  所以,歼-8团队一边用R11F-300,一边继续找其他发动机,同时改进图纸。  发动机变了,很多地方都要改,特别是进气道。

最后,歼-8Ⅱ试飞成功了!  美国人眼红了,说要帮咱们改进,但要价5.5亿美元!  说改进后能跟F-16媲美。  后来又说飞机有缺陷,又要加2亿美元!  这当然不行!  合作也就黄了。  现在,歼-10和歼-11基本取代了歼-8,歼-8Ⅱ也快退役了,咱们的六代机,估计也快出来了。  想想歼-8的研发过程,这些老前辈们付出的努力,真的让人敬佩!  这不仅是一架飞机的故事,更是中国航空工业发展史上的一个缩影,是无数科研人员用汗水和泪水铸就的辉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