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媒体承认,他们已输掉了关税战!其实开打之前中国已稳操胜券
美国媒体发文称,美国已经输掉了关税战。这是否意味着中国已取得这场关税战的胜利?答案是肯定的。从关税战打响的那一刻起,中国就立于不败之地。如果是科技战,中国或许稍显弱势,但在关税战领域,我们有足够的底气与实力。
事实上,很多人长期高估了美国的实力,低估了中国的能力。过去,不少人将美国视为 “甲方爸爸”,认为处于采购地位的中国是 “乙方”,但这种观念需要改变。在商业关系中,甲方未必就是主导者,当乙方的产品与供应链足够强大时,同样能掌握话语权。中国就是这样的 “乙方爸爸”—— 中国的供应链强大到美国无法离开。美国能否在其他国家找到同样质优价廉的产品?答案是否定的。中国拥有全品类、全产业链商品,上下游产业高度协同,这使得中国产品具备无可比拟的成本优势。
同时,中国的产业优势与工人技术优势同样显著。有人认为未来制造业将全面自动化,不再需要工人,但现实并非如此。以汽车行业为例,特斯拉上海工厂拥有 12 万员工,比亚迪员工数量更是超过百万。即便在高度自动化的产业中,许多生产环节仍需人工与机器协作,工人的技术熟练度直接影响产品质量。就像路虎汽车,过去在印度生产时故障频发,国产化后由奇瑞制造,质量却大幅提升,这便是技术与工艺的差距。
其他国家想要取代中国的供应链绝非易事,以印度为例,仅电力短缺这一问题,就可能让其在 30 年内难以突破。铝产业中,中国产能世界第一,印度虽居第二,但两者差距相当于全球第三至第十名的总和。铝生产高度依赖电力,而印度电力供应常年不足,夏季甚至连普通民众都无法正常使用空调,寺庙成为民众避暑的聚集地。反观中国,电力供应充足,完善的电力基建体系是其他国家难以复制的,就连美国也不例外。美国多年来发电量基本未变,但其 GDP 却持续增长,这并非源于工业制造业的实质发展,而是物价上涨与美元超发的结果。
此外,美国 3 亿多的人口规模,决定了其消费力并非想象中那么可观。美国消费产生的 GDP 看似庞大,实则是物价因素导致,从实际消费数量来看,未必优于中国。中国与美国的贸易战已持续七八年,在这一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也是中国在关税战中态度强硬的原因。至今,中国仍未与美国展开谈判,外交部多次辟谣,指出美方释放的谈判消息均为试探。就连特朗普宣称 “一个月内与中国达成协议”,也是在为自己寻找台阶。
事实证明,在关税战中,中国从一开始就具备充足的底气与实力。凭借强大的供应链、完善的产业体系与丰富的应对经验,中国不仅能抵御外部压力,更在博弈中掌握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