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iPhone全面印度化,不再用中国制造?终究是美国人扛下所有
一则来自英国《金融时报》的爆料让全球科技圈炸开了锅:苹果计划在2026年底前,将面向美国市场销售的全部iPhone生产线从中国迁至印度。
这意味着两年后,美国人手中的iPhone将彻底告别“中国制造”标签,而印度泰米尔纳德邦的工厂将成为苹果北美市场的“新心脏”。
这一战略调整的直接推手,是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对中国商品加征的145%关税。尽管苹果通过游说为iPhone争取到90天临时豁免,但政策的不确定性迫使库克不得不寻找“Plan B”。
印度政府推出的“生产关联激励计划”(PLI)成为关键筹码——每部印度组装的iPhone不仅能规避约45美元关税,还能享受6%的产值补贴。
双重政策红利下,苹果计划将印度iPhone年产能从当前的4000万部提升至8000万部,相当于“一年内再造一个印度生产基地”。
看似顺利的转移背后,却是苹果的“走钢丝”抉择。
虽然印度塔塔集团已投入50亿美元构建“从芯片封装到整机组装”的全链条能力,但现实困境摆在眼前:印度工厂生产iPhone外壳的良品率仅50%,远低于中国95%的水平;核心零部件如A18芯片仍需台积电代工,触觉马达、摄像头模组等90%以上依赖中国供应商。
更棘手的是,印度电力短缺导致富士康工厂每周停工两次,物流效率仅为中国三分之一。这些短板让分析师警告:强行推进转移可能导致iPhone 18系列首销断货,甚至重创苹果的高端品牌形象。
这场迁移也折射出全球供应链的深层博弈,中国在高端制造领域的优势依然难以撼动——珠三角的“一小时配套圈”集聚了立讯精密、舜宇光学等200余家顶级供应商,而印度要建立同等规模的产业网络至少需10年。
就连苹果的“印度制造”策略也暗藏玄机:所谓“全流程转移”实则是将预组装的“中国零件包”运至印度完成最后工序,真正本土化率不足20%。这种“组装式转移”虽能短期规避关税,却让每部iPhone成本飙升40%,最终可能转嫁给美国消费者。
对于中国而言,苹果的“南迁”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虽然短期内可能流失约140万个就业岗位,但中国供应链正从“代工者”向“规则制定者”转型。通过RCEP协议深化与东盟的产业链协同,在碳足迹认证、智能制造标准等领域抢占话语权,中国正将自己进化为全球供应链的“神经中枢”。
正如世界银行前副行长萨拉杰丁所言:“20世纪争夺石油,21世纪争夺的是供应链控制权。”当印度还在为组装iPhone外壳的良品率焦头烂额时,中国已在半导体、新材料等“锚石领域”筑起护城河。
这场牵动万亿资本的产业迁徙,或许注定成为全球化时代的标志性注脚,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未来购买的iPhone或许会多出一个“印度制造”的标签。
但隐藏在机身里的中国芯片、日本镜头、韩国屏幕,仍在无声诉说着一个真理:在相互依存的现代工业文明中,没有谁能真正“独善其身”。
正如苹果CEO库克在最新财报电话会上的表态:“多元化不是替代,而是共存——中国供应链仍是我们创新的基石。”
你们觉得苹果真的离得开中国供应链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