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开了马科斯的遮羞布,杜特尔特有望获释?
据环球时报报道,菲律宾前总统杜特尔特近日在马尼拉机场被逮捕,随后被移交至国际刑事法院(ICC)。这一事件瞬间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关注,诸多疑问随之而来。
杜特尔特(资料图)
国际刑事法院成立于2002年,依据《罗马规约》设立,旨在对种族灭绝罪、战争罪、反人类罪和侵略罪等严重国际罪行行使管辖权。不过,菲律宾在2019年正式退出《罗马规约》,不再受该规约约束。国际刑事法院此时对杜特尔特采取行动,其管辖权的合法性备受质疑。从法律层面看,菲律宾退出《罗马规约》后,国际刑事法院若想对菲律宾境内发生的事件行使管辖权,需获得联合国安理会授权。但目前并无证据显示联合国安理会曾对此事进行相关授权。
在这一事件中,菲律宾现任总统马科斯的态度颇为微妙。起初,马科斯政府宣称未参与国际刑事法院对杜特尔特的逮捕行动,强调菲律宾已退出《罗马规约》,对国际刑事法院的行动无协助义务。但国际刑事法院检察官办公室发布声明,明确感谢菲律宾政府为执行逮捕令提供专业协助。该声明称,菲当局提前72小时向ICC共享杜特尔特行程信息,并在机场部署上千警力封锁出口。这与马科斯政府此前表态形成鲜明反差,表明马科斯政府在背后对逮捕行动给予了支持。马科斯此举背后有着复杂的政治考量。在国内,杜特尔特家族拥有强大政治影响力,杜特尔特执政期间大力打击毒品犯罪,赢得众多民众支持。马科斯政府可能试图通过打压杜特尔特,削弱其家族在菲律宾政坛的影响力,巩固自身统治地位。从国际层面看,菲律宾在外交上面临复杂局面,马科斯政府可能希望借此向某些西方国家示好,获取更多政治或经济利益。
杜特尔特(资料图)
杜特尔特被捕事件在菲律宾国内引发强烈反应。杜特尔特在菲律宾民众中拥有大量支持者,尤其在其政治大本营棉兰老岛,民众对他的支持率极高。消息传出后,众多民众走上街头抗议,要求释放杜特尔特,高呼这是政治迫害。菲律宾国内政治势力也因此事出现分化。部分政治团体指责马科斯政府配合国际刑事法院行动,损害国家主权;而马科斯政府的支持者则认为这是维护法治的必要举措。这种政治分裂加剧了菲律宾国内政治局势的不稳定。
在国际上,各国对该事件态度不一。中国外交部强调反对干涉他国内政,认为国际刑事法院此举有干涉菲律宾内政之嫌,不符合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俄罗斯也对国际刑事法院行动表示质疑,指出其工作存在片面性,未能真正做到独立、公正。一些西方国家则对国际刑事法院行动表示支持,呼吁菲律宾尊重所谓“国际司法裁决”。这种国际社会的分歧反映出背后复杂的地缘政治博弈。
杜特尔特(资料图)
目前,杜特尔特律师团已针对逮捕行动展开辩护工作,指出国际刑事法院管辖权存在问题,逮捕行动违反菲律宾主权原则。同时,杜特尔特律师团以“健康风险”为由申请保释。国际刑事法院方面,主审法官态度出现转变,宣布若9月听证会上指控证据不足,案件将直接撤销,并罕见批准保释申请。这一转变让杜特尔特获释存在可能性。但保释需通过严格审查,在ICC历史上仅15%的嫌疑人获保释。
从种种迹象来看,杜特尔特获释存在一定希望。国际刑事法院内部对案件态度出现变化,且杜特尔特律师团积极辩护,菲律宾国内民众抗议以及国际社会部分国家的关注,都可能对事件发展产生影响。若杜特尔特最终获释,马科斯政府将面临巨大政治压力,菲律宾国内政治格局也可能因此发生重大变化。这场由国际刑事法院引发的风波,无疑将继续考验菲律宾的政治稳定和国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