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过12档节目的孙小梅,用时间诠释了何为“优雅的野心家”

娱乐 03-28 阅读:5 评论:0

1985年上海音乐学院考场外,19岁的孙小梅攥着小提琴准考证的手微微发汗。作为连续六年蝉联市级小提琴比赛冠军的种子选手,她却在临考前被北京广播学院的录取通知打乱计划。

父亲翻出珍藏的赵忠祥主持录像带:“小梅,主持界的帕格尼尼或许更酷。”这句话让中国少了个音乐家,多了位开创《动画城》《荧屏诗坛》的传奇主持人。

1989年央视《下周屏幕》录制现场,23岁的孙小梅因连续17次精准卡点3分钟预告片,被同事戏称“人体时钟”。当时央视实行残酷的末位淘汰制,她却把边缘栏目做出新花样:首创节目预告手绘漫画、自编导播串联词,甚至将小提琴独奏融入导视环节。1993年赴台采访前夕,她通宵研究闽南语发音,最终用“咱厝人”的亲切称呼打破两岸媒体坚冰。

1998年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课堂,32岁的孙小梅为完成纪录片作业,带领团队深入密西西比河流域。这个扛着摄像机追拍飓风的东方女子,让美国同学见识到央视主持的“拼命三娘”本色:为捕捉黑熊镜头在丛林潜伏26小时,剪辑阶段连续工作58小时晕倒在机房。最终,《最后的猎户》斩获全美纪录片大奖时,评委会惊叹:“这是用生命拍摄的影像。”

1999年波士顿查尔斯河畔,孙小梅与哈佛IT博士的邂逅充满戏剧性。彼时刚获得编程大赛冠军的男方,为接近这位“央视女神”,竟用三个月开发出全球首个节目预告自动生成系统。

当他在中国同学会演示用算法解析《电视你我他》时,孙小梅笑着掏出笔记本:“能教我用Python写诗吗?”这段代码情缘,最终成就了IT精英为爱回国的佳话。如今退居幕后的孙小梅,仍保持每天4点起床练声的习惯。客厅陈列着见证职业生涯的物件:1994年首张专辑《轻轻地问》的黑胶唱片、金话筒奖杯旁摆放着儿子设计的AI诗歌生成器。

面对网友“冻龄女神”的惊叹,她分享着独特保养秘笈:“每周三小时昆曲研习,比玻尿酸更能激活面部肌肉。”正如她在自传中写道:“优雅是种肌肉记忆,需要三十年如一日的雕刻。”当年轻同事请教成功秘诀时,她轻抚小提琴琴弦:“音准差半调观众或许听不出,但自己的人生不能有半个降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