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网捧到全网嘲的晚晚,社交媒体的“捧杀”逻辑
在社交媒体主导的注意力经济时代,个体的命运往往被舆论浪潮裹挟。以晚晚为例,这位曾以“艺术女神”形象走红的网红,一度被贴上“高知”“审美先锋”的标签,成为社交媒体追捧的宠儿。然而,短短几年间,公众对她的态度却从仰慕转向群嘲——从穿搭风格到私生活,从言论到商业行为,几乎每个细节都被放大检视。这种戏剧性反转并非孤例:丁真走红后被质疑“文化水平低”,拉面哥因过度曝光遭流量反噬,甚至连科学家颜宁也因回国选择卷入舆论漩涡……
这些案例背后,折射出社交媒体“捧杀”逻辑的残酷性:平台算法与流量狂欢既能将普通人推上神坛,也能以更快的速度将其拽入泥潭。究其本质,这是一场由流量经济驱动、公众情绪主导的“造神—弑神”游戏,而个体在其中的挣扎,恰是数字时代人性与资本博弈的缩影。
社交媒体时代,“捧”与“嘲”的界限往往薄如蝉翼。当某个个体被算法选中成为“爆款”,流量机器的齿轮便开始飞速运转。以晚晚为例,早期她在豆瓣分享艺术见解、展示小众生活方式时,恰好契合了社交媒体对“差异化人设”的饥渴需求。平台通过算法将其内容精准推送给文艺青年群体,资本则嗅到商业潜力,推动她与美术馆联名、登上时尚杂志封面。
用户在这场狂欢中既是观众也是参与者:转发她的穿搭教程,模仿她的拍照姿势,甚至将她的“莫兰迪色系”审美奉为圭臬。这种多方合谋的“造神运动”,本质是流量分配机制下的必然产物——算法需要“标杆人物”维持用户活跃度,品牌需要“人形广告牌”刺激消费欲望,公众则需要“精神偶像”填补价值真空。
然而,流量赋予的光环往往暗藏裂痕。当晚晚开始频繁展示奢侈品、入住豪宅时,早期塑造的“清冷艺术人设”与物质化形象产生冲突,舆论风向悄然转变。社交媒体上的“扒皮帖”开始涌现:有人考证她推荐的艺术书籍存在摆拍嫌疑,有人对比其早年言论与当下行为的矛盾,甚至她的微笑弧度也被解读为“故作姿态”。这种集体审视并非偶然——公众对“完美人设”的过度期待,必然导致对瑕疵的零容忍。
心理学中的“认知失调”理论在此得到印证:当偶像展现出与想象不符的特质时,信徒往往通过攻击来缓解心理落差。更值得玩味的是,平台算法在这场“反转剧”中扮演了推波助澜的角色:争议性内容因互动率高而获得更大曝光,批判声浪在推荐机制的加持下呈指数级扩散,最终形成“全网群嘲”的奇观。
这场“捧杀”游戏的另一重推手,是社交媒体特有的叙事逻辑。在注意力稀缺的时代,极端化表达才能穿透信息茧房。于是,晚晚的每一次公开亮相都被简化为“炫富”“装腔作势”的符号,其商业合作被解读为“割韭菜”,甚至连婚姻生活也被赋予“攀附权贵”的阴谋论色彩。
这种标签化解读,实则是流量竞争下的生存策略:自媒体为抢夺眼球,将复杂个体压缩成便于传播的梗图与段子;用户为获得群体认同,主动参与“玩梗”传播。一个典型案例是“晚学”的兴起:网友以学术研究般的严谨姿态分析她的言行,将解构偶像转化为一场集体娱乐。这种异化过程中,真实个体早已隐没,留下的只是供大众消费的符号碎片。
在这场狂欢中,平台、资本与公众形成了微妙的共谋关系。社交媒体需要持续制造话题维持用户黏性,因此乐见“造神—崩塌—再造神”的循环;资本在热度消退后迅速撤离,转而寻找下一个“潜力股”;而公众则在一次次舆论反转中宣泄情绪,既渴望找到新的精神寄托,又随时准备举起道德大旗审判“失格者”。这种循环背后,暴露出数字时代的精神困境:当人的价值被简化为数据指标,当深度思考让位于情绪宣泄,社交媒体终将成为一座旋转门,将一个个鲜活个体卷入流量绞肉机。
从“全网捧”到“全网嘲”的抛物线轨迹,揭示的不仅是某个个体的命运起伏,更是整个社交媒体生态的结构性病症。当算法将人类的情感、审美、价值观转化为可量化的流量,当“黑红也是红”成为行业潜规则,这场荒诞剧便注定不断重演。
或许真正的出路在于重新校准流量与价值的天平:平台需要打破“极端化内容优先”的算法逻辑,建立更包容的内容评价体系;公众则应警惕群体情绪的裹挟,在“赞美”与“批判”之间找回理性思考的空间;而对于身处漩涡中心的个体,或许法国哲学家加缪的箴言仍具启示——登上神坛并非荣耀,保持对自我的忠诚才是唯一的救赎。数字时代的舆论场永远需要新故事,但唯有超越“捧”与“嘲”的二元对立,我们才能在流量狂潮中守住人性的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