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汽奥迪,品质哲学解码“豪华”丨人汽
作者:管宏业
汽车行业有些定义令人趋之若鹜,但其边界并不清晰,这给了大家自我定义的机会。比如“豪华”,堆料、科技、体验,都是豪华的映射,而非豪华本身。而一汽奥迪始终认定:安全冗余、品质敬畏,才是豪华底色。这些经验,在奥迪品牌造车积淀当中,一再被验证。
奥迪式豪华,就是长期主义
这不是纸面参数的竞赛,甚至无关感官感受,而是关于生命守护的长期主义修行。它是由系统稳定性设计、智能化精密制造体系和100%覆盖性的质检和测试体系构成。一辆车所面临所有可能的极端工况,验证到了就是验证到了,没测试就是没测试,根本无法含糊。
如果一辆新车,其研产上市的周期,甚至比完整测试周期还短,那么其可靠性、数据置信度到底有多少,不难定性判断。顺便说一句,国标、行标、欧标,在一汽奥迪看来都只是及格线。虽然将所有子系统提升到远超国标,不明智且没必要,但关乎人身安全的产品属性,奥迪习惯保有足够裕量。这是考虑到现代交通的复杂性,和工具本身机械能的快速提升。
反对者尽可以将奥迪这套思想视为“保守”。其大裕量设计,可能在产品使用周期内都无法用到,但奥迪就是坚持这么做。而且很多时候,这些品质不像Nappa打孔真皮那样,触手可及、一望便知。
这类坚持有个简单的说法:长期主义。这也成了奥迪的品牌标签。从0.05毫米的冲压精度到60g加速度的极限测试,从30万公里的耐久验证到国标1/700的辐射标准,奥迪的安全基因督促旗下所有研产价值链,都要凛遵无误。
在奥迪品牌诞生的时候,德国工程师奥古斯特·霍希“只造高品质汽车”这句话,穿越一个多世纪仍然行之有效。对奥迪而言,安全也的确成为豪华不可让渡的底线。
安全的极限测试
在长春农安试验场,一汽奥迪研发的每一款车型,都需要经历“浓缩版地狱路况”——2.4公里特殊路面模拟全球16种最恶劣工况,10周内完成8000公里测试,等效用户行驶30万公里。只有经历这些考验而车况合格的产品,才能进入下一轮测试。看上去不像测试,倒像闯关游戏。
在电池安全领域,一汽奥迪标准更让人惊讶。滑车试验模拟急停的加速度60g(国标28g),相当于战斗机飞行员可承受最大过载的9倍。以150焦耳动能冲击电池PACK(相当于1kg重物15米坠落),撞击后要求正常充放电。
火烧试验,则先将电池包在明火中放置70秒,再用隔热板隔开明火和电池包,继续烘烤60秒。要求离开火源后不自燃、基本功能正常。
浸水测试,一汽奥迪也玩出花样。浸水的同时,水温从55℃到5℃冷水不断循环120小时,意在考验密封胶与铝合金框架经历热胀冷缩的密闭性。
值得一提的是,温度交变、机械冲击、盐雾湿热、浸水等9项测试(非破坏性试验)用同一块电池完成。测试周期长达半年,折腾完这一切之后,这块电池的结构和功能都不能有任何变化。
这些远超国标的测试背后,是对用户生命的极度负责。奥迪工程师的“我们测试的不是‘达标’,而是‘失效’——测试覆盖所有可能的风险,才能让保障用户安全。
毫米战争
在一汽奥迪冲压车间,一块钢板的成型需经历拉延、修边、冲孔翻边等六道工序,而行业普遍采用四道。多出的两道工序,将机盖与翼子板间隙控制在2-3毫米,精度误差±0.3mm,远超国标(±1.5mm)。双面镀锌钢板配合空腔灌蜡工艺,实现“3年无腐蚀,12年不锈穿”的承诺,让车身耐久性超越同跻。
奥迪标志性的锐利腰线,系其首创的“锐棱技术”。锐棱工艺棱线两侧分别加工,就像磨刀一样,奥迪是两边分别磨,不会越过刀刃。这样导致模具成本翻倍,但奥迪坚持“圆润是妥协,锐利才是态度”。这种对美学与工艺的双重苛求,让每一道腰线都如刀锋划过水面,让光影诠释工业设计的精密。
焊装车间内,1000多台库卡机器人实现自动焊接,自动化率达到了近94%,车身强度较普通焊接提升30%,焊接精度达到±0.2mm,确保每辆车的5000余个焊点,均匀细密得如千层底针脚,强迫症看了颇有治愈感。
电磁波的魔法
电磁辐射看不见,但它无处不在。不仅要考虑对人体安全的影响,还要考虑对车内设备的互相影响。一汽奥迪投资1.5亿元建设、半个足球场大的电磁兼容试验室,拥有辐射抗扰测试、辐射发射测试、静电放电测试等一系列严格测试,标准覆盖甚至远远超过ISO、欧标和国标等各个标准。一汽奥迪也是国内为数不多的、能全面评估车辆在复杂电磁条件下表现的车企。
单是一个传导试验,就需要测试15种天线、26个频段的辐射条件,确保在全场景下辐射达标,确保所有设备工作正常(特别是智舱设备)。一汽奥迪是最早进行人体防护测试的主机厂之一,奥迪的电磁辐射企标值是国标的1/700。在这样的标准下,保障了特殊乘员(孕妇、儿童、佩戴心脏起搏器者)的安全。奥迪所有产品都必须通过电磁兼容测试。
大家都说奥迪是“灯厂”,这听上去其实令人费解,因为灯具采购自供应商,其他企业只要下同样的单给同样供应商,不也能获得相应产品吗?为什么只有奥迪玩灯玩出了名堂。
秘密藏在测试里面。奥迪的灯光隧道测试环境,要求1500平方米地面,坡度小于千分之一,平整度±2mm,防止任何凸凹产生的光影,影响测试结果。一款灯要经过20~30轮测试调整和验证,才能达到奥迪的标准。配光试验室也要求进行高精度的光强测试。不说测试环境硬件的花费,只说如何得知具体的测试调试方案,其实就是数十年经验的积累。
理论计算的能力往往被夸大了,工程方法论来自工程实践。而奥迪的品牌核心价值,恰恰是由工程经验积累起来的。
长期主义者的智能化答案
如今的市场上,大多数品牌言必称“智能化”。电车智能而油车不智能,这种刻板印象源自油车的旧平台,不能满足环境感知-决策的硬件需求。
奥迪的PPC豪华燃油平台,与PPE豪华纯电平台双线进化,证明了智能化能力与动力方案解耦。诞生于PPC豪华燃油平台的一汽奥迪A5L,搭载华为乾崑技术,配备双激光雷达与12颗高清摄像头组,实现无图L2级驾驶辅助能力。而奥迪Q6L e-tron诞生于PPE豪华纯电平台,照样继承了quattro四驱基因。马力易得、驾趣难寻。电车同样可以享受独属于奥迪的驾驶感受。
“双向赋能”表明,智能化不应是电车的专利,燃油车也可成为科技载体。
人汽观察:
在汽车工业的狂飙时代,一汽奥迪选择了一条更艰难的路:以冗余对抗不确定性,以敬畏超越功利主义。当有品牌选择快速推出新品的时候,奥迪仍坚持完成所有自定的严苛测试流程。多轮测试的“慢”与充分验证的“精”,构成了对豪华的奥迪式诠释。
116年造车史、37年中国路、超900万车主的选择,一汽奥迪用时间浇筑信任基石。当电动化浪潮汹涌而来的时候,坚守品质、绝不妥协于快周期者,方能穿越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