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能这样?收复新疆的民族英雄左宗棠墓,1975年因修公路被炸毁
1880年,69岁的左宗棠在哈密大营写下"壮士长歌,不复以出塞为苦也"时,或许不会想到,这位被后世称为"近百年第一伟人"的湘军统帅的墓葬,就因为位于公路规划路线上,村干部和村民决定炸毁墓穴。尽管左宗棠后人和黄家后人反对,但未能阻止。
一、事件背景:特殊年代下的历史断层左宗棠墓位于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跳马镇白竹村,自1886年建成后,由黄氏家族世代守护。然而,随着时代变迁,墓地的保护逐渐被忽视。
1975年,当地计划修建一条公路,路线恰好穿过左宗棠墓。
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文物保护意识淡薄,地方政府与村民更关注基础设施建设的短期效益,而忽视了墓地的历史价值。

据守墓人黄志清回忆,当时的村干部和村民认为“炸墓修路是为集体利益”,甚至有人提议“挖墓取石”以节省建材成本。
这种决策背后,既有对历史人物评价的时代局限(如左宗棠曾参与镇压太平天国),也反映出基层治理中历史文化保护机制的缺失。
正如湖南省文物局在修复报告中指出:“特殊历史时期的社会环境,导致左宗棠墓的历史价值被严重低估。”
二、事件经过:炸药炸开的不仅是墓碑1975年深秋,施工队在未进行考古勘探的情况下,直接用炸药炸开左宗棠墓。
据目击者描述,爆炸后“棺椁被抛至墓外,遗骨散落荒野”,原本占地60亩的墓园被公路切割成两半,神道、牌坊、御碑亭等地上建筑悉数损毁。

更令人痛心的是,部分村民为寻找陪葬品,撬开棺木,发现除一串木质朝珠和一块小玉外,并无值钱物件——这恰恰印证了左宗棠“身无半亩,心忧天下”的清廉家风。
守墓人黄志清的母亲在得知消息后,哭着对儿子说:“左大人有功于国,抛尸露骨是造孽!”
黄志清冒着风险收拢遗骨,用草席裹住重新掩埋,并偷偷藏起一只石羊——这成为现存唯一的原物。
这段经历在黄志清的口述史中被反复提及:“当时我蹲在墓前填土,心里想着左公当年抬棺收复新疆,如今却连个安稳长眠的地方都没有。”
三、事件后续:从震怒到重生的修复之路左宗棠墓被毁的消息传到王震将军耳中时,这位曾以左宗棠为榜样治理新疆的开国元勋震怒不已。他直接致电湖南省委:“左宗棠是为中华民族立大功的人,你们怎么能这样对待他!”
在王震的干预下,中央于1983年批准重修墓园,并由黄志清担任顾问。
1985年,左宗棠逝世100周年之际,修复工程正式竣工。

王震亲临落成仪式,感慨道:“左公若泉下有知,看到新疆如今的繁荣,定会欣慰。”
重修后的墓园虽仅保留原面积的十分之一,但通过考古勘探和口述史调查,尽可能还原了历史风貌。
例如,根据黄志清的记忆,神道两侧重新树立了石人、石虎、石马、石羊,尽管多数为复制品,但那只被藏匿的石羊仍作为“镇墓之宝”陈列于墓前。
1996年,左宗棠墓被列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2024年,长沙市启动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工作,计划通过“左文襄公祠及墓”打捆申报,进一步提升其保护级别。这些举措不仅是对历史的告慰,更体现了当代中国对历史遗产价值的重新认知。
四、当代启示:历史记忆的重构与传承左宗棠墓的命运变迁,揭示了三个层面的启示:
1. 历史人物评价的复杂性
左宗棠曾因镇压太平天国而备受争议,但他收复新疆、推动近代化的功绩不可磨灭。正如毛主席所言:“新疆的完整要感谢两个湖南人,一个是左宗棠,另一个就是王震。”这种“一分为二”的评价观,为历史人物研究提供了重要范式。

2. 文物保护的时代进步
从1975年的炸毁到2024年的“国保”申报,反映出中国文物保护理念的深刻转变。雨花区政府在修复过程中,不仅注重物质遗存的修缮,更通过口述史调查、考古勘探等方式挖掘历史价值,将墓园打造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3. 民间守护的精神力量
黄氏家族四代守墓的故事,成为历史传承的生动注脚。黄志清在接受采访时说:“守墓不是守一块石头,而是守一种精神。左公收复新疆时说‘尺寸国土不可让人’,这种精神到今天都不过时。”这种民间力量与官方保护的结合,为历史遗产的延续提供了新路径。
结语:永不倒塌的精神长城左宗棠墓的遭遇,是近代中国历史创伤的缩影,也是文明传承的悲壮见证。当我们站在修复后的墓园前,看到那只残缺的石羊和斑驳的墓碑,不应只感叹历史的无情,更应思考如何让“左宗棠们”的精神血脉在当代延续。
正如王震将军在修复仪式上所说:“保护左宗棠墓,就是保护中华民族的脊梁。”这种对历史的敬畏与传承,才是一个民族走向未来的底气。
站在重修后的左宗棠墓前,看着碑额上"左宗棠之墓"五个大字,我突然明白:有些东西,是炸药永远炸不毁的。他收复的新疆还在,他创办的船政局还在,他种下的"左公柳"还在,他刻在每个中国人心里的爱国情怀还在。

正如林则徐当年预言:"西定新疆,舍君莫属。"左宗棠用一生回答了一个问题:什么是真正的爱国主义?不是口号,不是空想,而是像胡杨一样,把根深深扎进祖国的土地,哪怕历经百年风沙,依然挺直脊梁。
今天,当我们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更需要记住这位老人的故事。他告诉我们:爱国,是明知前路艰难,依然挺身而出;是哪怕身处逆境,仍要为国家拼尽全力;是当别人都在计算得失时,自己选择不计代价。
左宗棠的墓碑可以被炸毁,但他守护的中国,永远不会倒塌。因为每个时代,都有像他这样的人,用生命书写着对这片土地的热爱,而这种热爱,才是一个民族最坚韧的铠甲,最永恒的传承。
附左宗十句名言:
1. 身无半亩,心忧天下
2. 壮士长歌,不复以出塞为苦也
3. 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
4. 好便宜者,不可与之交财;多狐疑者,不可与之谋事
5. 穷困潦倒之时,不被人欺;飞黄腾达之日,不被人嫉
6. 能受天磨真铁汉,不遭人嫉是庸才
7. 为政先求利民,民既利矣,国必与焉
8. 慎交友,勤耕读;笃根本,去浮华
9. 清以自修,忠以自勖,敬而不怠,澹而不盈
10.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