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雷霆:精准封喉演练震撼登场
台海雷霆:精准封喉演练震撼登场
东海某海域上空,数架歼-20战机划破云层,海面驱逐舰编队雷达全开,陆军远程火箭炮阵地进入发射倒计时——这场代号"海峡雷霆-2025A"的实兵演练,以立体化作战体系将台岛纳入全方位火力覆盖网。 在72小时无预警状态下,东部战区通过多军种联合作战,首次实现地面重装部队与海空火力的实时数据链协同,完成对关键节点的外科手术式打击。这场跨越传统作战模式的演练,不仅验证了新质战斗力生成成效,更以实战化场景向外界传递出清晰信号。
一、联合作战体系升级:从平面推演到立体绞杀此次演训突破性地将陆军合成旅纳入台海方向作战序列。某重装部队的04A式步战车群在无人机引导下,完成对模拟目标的战术穿插;PHL-191远程火箭炮分队与海军舰艇建立火控数据链,实现跨军种火力协同。军事专家指出,这种"地面突击群+海上火力群"的配置,标志着联合作战从传统的海空协同向全域联动转变。
火箭军某旅的东风-17高超音速导弹系统首次参与要域封控演练。其搭载的乘波体弹头可在大气层边缘进行蛇形机动,末端突防速度超过10马赫。在演习中,该型导弹成功穿透模拟敌防空体系,对假想敌指挥中枢实施斩首打击。与此同时,山东舰航母编队在台岛以东300海里建立警戒线,舰载歼-35隐形战机与陆基轰-6K轰炸机形成高低空配合,彻底切断外部势力介入通道。
二、精准打击新范式:要道封控背后的科技密码演练中,侦察卫星、高空长航时无人机与地面雷达站构建起全天候监测网络。当模拟目标出现在基隆港外海时,数据链系统在23秒内完成目标识别、威胁评估和火力分配。陆军远程火箭炮部队发射的300毫米制导火箭弹,在北斗卫星导航下实现圆概率误差小于5米的精确打击。这种"发现即摧毁"的作战闭环,展现出信息化战争时代的杀伤链效率。
电子战分队在此次行动中扮演关键角色。运-9电子干扰机对预定区域实施全频段电磁压制,瘫痪模拟敌通信网络;055型驱逐舰则通过舰载相控阵雷达,引导反辐射导弹摧毁假想敌雷达阵地。值得关注的是,参演部队首次运用人工智能辅助决策系统,将目标处理效率提升400%,指挥周期缩短至传统模式的1/5。
三、常态化演训:铸就遏"独"铁壁自2024年"联合利剑"系列演习以来,东部战区已形成"季度大规模演训+月度战备警巡"的常态化机制。本次"冷启动"演练不设结束时间的特点,正是对部队持续作战能力的实战检验。某合成旅指挥员透露,参演官兵在72小时内完成跨海投送、阵地构筑、火力突击等系列行动,单兵自热食品保障时间压缩至8分钟,展现出过硬的后勤支撑能力。
海警力量在此次行动中同步开展执法演练。万吨级海警船对模拟违规船舶实施拦截登检,舰载直升机进行立体化查证。这种"军事威慑+行政执法"的双轨模式,既彰显主权管辖的合法性,又为应对突发事态提供多重手段。分析指出,常态化演训正在塑造"全时待战、随时能战"的战场态势,使任何分裂图谋都面临即时反制。
四、专家解析:技术革新背后的战略考量国防大学教授张驰指出,此次演练呈现三大突破:首先是作战域向网络、电磁空间延伸,形成六维战场控制力;其次是杀伤链闭合时间缩短至分钟级,实现"侦-控-打-评"无缝衔接;最后是后勤保障模式革新,依托预置补给点和无人运输平台,确保持续作战能力。
军事科学院专家付征南特别强调新型装备的体系化运用:"歼-35与无人机群的'忠诚僚机'配合,055型驱逐舰与火箭军的反舰弹道导弹协同,这些组合拳打破传统军种界限,形成指数级增长的作战效能。"更值得关注的是,演练中出现的集装箱式导弹发射系统,可通过民用船舶进行隐蔽部署,极大提升战场生存性和打击突然性。
当最后一批参演部队撤离演训海域时,指挥大厅的电子沙盘仍闪烁着实时战场态势——这或许正是新时代国防力量的常态写照。从"海峡雷霆"到"联合利剑",从要域封控到精准斩首,人民军队正以科技赋能推动作战模式变革,用实力构筑维护国家统一的钢铁长城。 正如参演飞行员在任务简报会上所言:"我们不要战争,但必须让任何挑衅者明白——突破底线的代价,他们承受不起。"东部战区/精确打击/海峡雷霆-2025A/台海演练/联合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