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会提醒吃药,但不会问我苦不苦”,养老机器人是孝顺新标配,还是子女的科技赎罪券?
“当中国60岁以上人口突破3亿,谁来照顾我们的父母?”这个问题背后,一场关乎科技与养老的全球竞赛早已悄然展开。2025年,由中国牵头制定的全球首个养老机器人国际标准IEC 63310正式发布,标志着中国在这一领域从“追赶者”跃升为“规则制定者”。这不仅是技术实力的证明,更是中国应对老龄化社会的关键布局。
国际标准向来是科技话语权的“隐形战场”。此次IEC 63310标准聚焦互联家居环境中老年人在日常生活、健康护理等各个方面的需求和特征,基于老年用户所需的辅助支持水平,提出养老机器人的功能和性能分类,除了可用性、可靠性、无障碍、能耗和噪声等通用要求以外,还对养老机器人提供的健康状况和紧急情况监测服务,与家人及医护人员的通信支持,多样化的家务、娱乐、家居管理、照护等活动支持,外出和助行等移动性支持,信息和数据管理性能等分别提出了技术要求。
中国的底气来自三个方面:
需求迫切:中国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21.1%,2050年将达5亿。庞大的“银发市场”倒逼技术革新。
技术积累:国产激光雷达成本降至千元级,触觉传感器精度突破0.1牛(相当于感知一片羽毛的触碰),这些曾卡脖子的技术如今成为核心竞争力。
政策推动:工信部《“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将养老机器人列为重点,地方政府对研发企业给予最高50%的补贴。
养老机器人离我们有多远?国际标准的出台,意味着养老机器人这个领域终于有了统一的“游戏规则”。那养老机器人离我们有多远?从技术上看,它可能已经触手可及,例如深圳优得护养老陪伴机器人,可以陪伴老人聊天、提醒吃药、监测健康数据,甚至在紧急情况下呼叫救援。
深圳优得护养老陪伴机器人
但从伦理上看,还隔着一条鸿沟。技术可以解决“怎么养”的问题,但无法回答“怎么爱”的问题。养老机器人是否能替代人类的陪伴吗?我们是否会逐渐习惯用机器来填补情感的空白?这些问题,才是养老机器人真正面临的挑战。
养老机器人不是“未来养老神器”,它只是一个工具。而工具的意义,取决于我们如何使用它。如果我们用它来替代人类的陪伴,那么它只会让老人更加孤独;但如果我们用它来辅助人类的关怀,它或许能成为一种有益的补充。
养老机器人不是答案,但它可以是起点养老机器人离我们有多远?答案是,它已经来了,但它永远无法替代“养老”的本质。技术的进步是好事,但它不能成为我们逃避现实的借口。养老的核心,从来不是技术,而是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是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关怀,是对生命本身的尊重。
养老机器人不是答案,但它可以是一个起点。它提醒我们,技术可以是工具,但永远无法成为目的。真正的养老,不是让老人依赖机器,而是让社会重新审视“老有所养”的意义。
养老机器人来了,但它带来的不是答案,而是更多的问题。这些问题,才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