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新增IPO仅1家,退市1家,A股市场有望从规模扩张到质量跃迁
根据中国上市公司协会最新统计,截至2025年2月末,境内上市公司总数达5404家(沪市2282家、深市2858家、北交所264家),较2024年末净增1家。
2月新增IPO仅1家(北交所),募资1.28亿元,同时1家公司退市。这组数据印证了前期市场观察,即IPO节奏放缓与结构性调整同步推进,科技主线在市场出清中进一步凸显。
市场扩容进入"质量优先"新阶段2025年前两月仅新增1家上市公司,显著低于2024年同期的17家,创近5年新低。
监管层通过严把入口关,将审核重点转向研发投入(如要求申报企业最近三年研发占比不低于15%)、技术壁垒(核心专利数量)等硬指标,传统制造业IPO通过率已连续三个季度低于10%。
退市常态化加速市场新陈代谢:2月退市1家(因财务造假),叠加前期强制退市案例,2025年退市率有望突破0.3%(2024年为0.18%)。深交所新规要求连续两年研发投入低于营收3%的公司实施ST警示,进一步挤压壳价值。
北交所成科技企业上市主阵地2月唯一IPO花落北交所,募资规模虽小(1.28亿元),但该公司为第三代半导体材料领域隐形冠军,拥有17项发明专利。北交所2025年审核重点转向"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前两月受理的23家申报企业中,87%属于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战略新兴产业。
沪深主板审核标准重构,上交所明确主板申报企业需满足双高要求(研发投入占比高于行业均值50%且净利润复合增长率超20%),深交所则试点"市值+研发"上市标准,允许未盈利科技企业通过第五套标准申报。
科技股定价体系重构进行时2025年以来已上市的3家公司(含2月北交所案例)中,半导体、AI芯片企业募资占比达82%,平均发行市盈率45倍,显著高于传统行业15倍的估值中枢。
2月北交所新股战略配售中,国家级产业基金获配比例达60%,基石投资者包括中芯国际、华为哈勃等产业资本。这种资本+技术的绑定模式,推动科技股估值从概念溢价向产业协同溢价转变。
市场生态转型的三大支撑证监会发布《关于深化科技领域并购重组改革的意见》,允许科技企业通过发行GDR募资用于境外研发中心建设。深交所推出科技加速板,对通过验收的科创企业给予12个月上市绿色通道。
资金配置转向长期主义,社保基金2025年新增配置计划中,科技股占比提升至35%;华夏、易方达等头部基金发行的科技新势力主题产品,首募规模均超50亿元。
2月A股科技板块并购金额同比增长140%,其中芯片设计企业闻泰科技收购英国半导体设备商Nexperia,形成设计+制造+材料垂直整合。这种产业协同正在重构科技股估值体系,具备全产业链布局的企业估值溢价达30%。

图片来源于网络
点评:IPO审核标准重构、退市机制常态化、科技股定价权转移,共同推动市场进入有进有出、优存劣汰的良性循环。当用心呵护、精心培育新质生产力成为理念,将重塑市场生态,2025年A股市场正经历从规模扩张到质量跃迁的深刻变革。随着科技企业在上市公司中的占比突破,A股有望形成以创新驱动为核心的估值体系,与全球科技产业周期的联动性将显著增强。
投资者需把握技术突破-产业落地-业绩兑现的传导链条,在细分领域寻找具备全球竞争力的隐形冠军。
(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