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声“妈妈救我”:16岁信息学奥赛选手于行健坠楼去世
2025年4月1日下午4点40分,沈阳某小区传来一声重物坠地的闷响。东北育才学校高一学生于行健,这个刚拿下全国信息学奥赛银牌的16岁少年,从高楼纵身跃下。医护人员抢救时,他本能地喊出“妈妈,我疼!救我!”
这句话成了他留给世间最后的声波。这个曾被无数光环笼罩的“天才少年”,为何会在人生看似光明的时刻选择纵身一跃?他父亲在祭文中竟将儿子比作“灵童与魔丸的结合体”,这看似矛盾的描述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成长真相?
翻开于行健的人生履历,俨然是一部“别人家孩子”的完美剧本。2008年出生的他,三岁就被发现对数字异常敏感,能背圆周率后百位,五岁自学编程语言。七岁开始参加竞赛,到初中时,他已包揽省级信息学竞赛前三名,初三便以辽宁省季军身份闯入全国赛。
2023年更以接近满分的成绩摘下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成果大赛金奖。当同龄人还在为中考焦头烂额时,他已在凌晨三点的台灯下反复修改代码,墙上的奖状多到需要叠放展示。2024年省队选拔赛第三名的成绩,让他的照片被挂上学校荣誉墙最醒目的位置。
可就在坠楼前的三周,辽宁省信息学竞赛榜单公布时,总考前三名的他突然跌至第十名——这个在旁人眼中“依旧优秀”的成绩,却成了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父母眼中“为你好”的付出,在于行健这里化作无形的枷锁。父亲在祭文中痛陈:“你做的所有一切都不是为自己”,这句话揭开了中国式精英教育的残酷真相。当其他孩子还在享受周末时,于行健的日程表精确到分钟:早晨六点英语听力,七点半算法特训,午休时间被压缩到15分钟。他用近乎自虐的方式维系着“天才”人设,直到某天发现镜中人眼神空洞得像个陌生人。
这场悲剧最刺痛人心的,是完美表象下的系统性溃败。学校心理咨询室的门从未向他真正敞开,心理老师的关注点始终是“状态是否影响竞赛成绩”。更离谱的是,坠楼事件发生后,当地多所重点中学反而加码了竞赛特训——仿佛只要跑得够快,就能把悲剧甩在身后。这种集体性的认知偏差,让无数个“于行健”在掌声中默默消化着绝望。
当我们复盘这个16岁少年的生命轨迹,会发现所有预警信号早已亮起。而父亲那句迟来的“我们从未问过他想要什么”,更像是整个教育生态的集体忏悔。
于行健的故事不该只是又一篇痛心报道。当教育异化为军备竞赛,当成功被简化为领奖台上的瞬间,我们是否该重新审视“优秀”的定义?真正的成长不是踩着奖杯垒砌的阶梯登顶,而是在试错与跌倒中学会自我修复。那些在深夜亮着的台灯,不该只为刷题而存在;墙上的奖状再多,也拼凑不出一个完整的灵魂。或许当我们学会为失败鼓掌,才是对生命最深的敬意——毕竟,能坦然说出“我尽力了”的勇气,远比任何金牌都更闪耀。
网友评论
-
2025-04-09 03:46:11
整个中学竞赛生态,数学第一物理第二化学第三信息第四生物第五,其他都是杂牌子没用。竞赛难度随排名降低下降,打信息已经是差异化竞争,不是最优秀那拨人的选择了,而他的学习计划看得出,学得不轻松,说明这是个普通孩子,偶然在一条大多数情况下不需要拼天赋,努力就可以往前冲的赛道上获得了荣誉,然后就被家长和学校绑架了,要求越来越高压力越来越大,当孩子一直升学,打的竞赛难度越来越高,终于努力也解决不了问题了,真正有天赋的孩子才能继续取得好成绩了,他就掉队了。作为学生,考砸一两次实际上每个人都经历过,考砸是不至于绝望的,让他绝望的只可能是,他看到了这条赛道终将没有他的位置,他确信了他无法再向前,而只会越掉越快失去领先位置甚至慢慢的追不上大部队,因此绝望了自己承受不了了,此前人生绝大多数时间为之奋斗的目标,投入巨大的目标,突然变成镜花水月了,这沉没成本大到压垮他自己了,就突然绷断了弦一样,想一了百了了。
-
2025-04-09 00:41:40
自己孩子再天才,都最好一步一步学习,顶多跳一级。智商天才不代表心理上成熟。
-
2025-04-08 18:16:05
命都没有的时候,再好的成绩都是眼泪💧
-
2025-04-09 15:28:09
评论的时候都头头是道,但是教育自己的孩子又是一套,道理好像都明白,但是做起来非常难,这么难的事情,都让孩子承担,我们的开心与否,心情变化,随时影响到孩子,但是孩子好像没有发泄的地方,我也是这样的。哎,真累,都累。
-
2025-04-09 07:54:03
孩子的心里不强大,接受不了挫折,家长没有及时给予引导,反而是责怪,更加打击了他本就脆弱的心里防线
-
2025-04-09 14:06:28
学习可以,可不可以别来那么多啥啥比赛!如果热爱,可以沉浸式钻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