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后毛主席问周保中:抗联不撤到苏联会怎样?周的回答令人心疼
抗战那会儿,要说哪支队伍打得最久,吃得苦头最多,想必大多数人都会立马想到东北抗联。
从1931年起,他们一直咬牙挺到了1945年的大反扑,这抗联的战士们在寒冷的冰雪中足足斗了十四年。那些苦头,咱们根本想象不到,他们受了多少罪啊。
在零下三四十度的极寒天气里,没有足够的棉衣和粮食,最艰难的时候,他们只能找草根、树皮,甚至鞋底来填饱肚子。这些都是抗联战士们一年四季不得不忍受的艰苦环境。
在那么糟糕的环境里,抗联竟然能干掉十七万多日军,还有五万多的伪军,战绩真的挺惊人的。不过到了1942年以后,情况越来越糟,抗联没办法,只能分批跑到苏联那边去。
这种情况的出现,背后有着不少缘由。
一开始,咱们和敌人的实力差距就大。从1931年那个“九一八”事变起,一直到1937年的“七七事变”,日本鬼子在中国的兵力,大头都在东北,平津那边就一点点,而且那些鬼子大都是“关东军”。
全面抗战一打响,日军那边就开始动作连连。他们不光把关东军的人数提升到了好几十万,还从国内拉来了一批新战士,派到中国战场上。这批从日本国内来的新战士,被叫做“派遣军”。
在这两支不一样的日本军队中,关东军的装备和打仗能力都比派遣军要强。他们之所以把大部分关东军放在东北,主要就是为了防备苏联。
在华北、华东这些战场上,日军主力大多是派来的部队。
到了1937年快结束的时候,日本军队在中国战场上的人数,大概已经有108万多了。这里面,关东军的人数比派遣军稍微多一些。
到了1941年,太平洋战争一开打,日军就拼命增兵,特别是关东军,人数直接涨到了73万。为啥呢?还不是因为他们特别怕苏联红军,所以得在我国东北那边摆下大量兵力,以防万一。
碰到这么多日军,而且还是他们的精锐部队关东军,东北抗联的力量就显得小多了。
东北抗联啊,它一开始可不是一个名字,有好多种前身呢。有叫抗日义勇军的,有叫反日游击队的,还有抗日救国军、东北人民革命军、东北自卫军等等,名字多得很。这些人呢,也都是从四面八方聚拢来的。有的是原来东北军的战士,有的则是在山里头闯荡的好汉。但话说回来,英雄嘛,不问是从哪儿来的。在敌人面前,东北抗联就是把所有能拉拢的力量都拧成了一股绳。
不过话说回来,东北抗联那边的人手,真的是少得可怜。
要说最红火的时候,那肯定是抗日义勇军那会儿,大概就是1932年前后吧。那时候,各式各样的抗日队伍特别多,全部加起来,人数得有30万左右。
但那时候虽然人多,可打起仗来却不行,而且连个带头的人都没有,跟关东军比起来那真是差远了。结果呢,就像花儿开了一下就谢了,没能长久。
后来,东北抗联又走过了红军那段日子,还有东北人民革命军的时期。经过这两段时间的不断配合和锻炼,队伍真是越来越能打了,战斗力嗖嗖往上涨,人数也壮大到了5个军的规模。
但实际上,虽说有五个军,但各军人数差异挺大,少的只有三四百人,多的能达到三四千人。这么一加起来,总兵力其实并不多。
到了1936年那会儿,东北抗联正式建起来了,抗联就开始了大踏步的发展。在这段时间里,他们的队伍从原来的5个军扩充到了11个军,人数呢,也涨到了大约3万人左右。
三万人听起来数目不小,但要是跟那时候日军的兵力比起来,那差距可就大了去了。从1937年到1942年,日本关东军在东北那边,人数少的时候都有20多万,多的时候能达到70多万。这么一对比,你就能明白抗联的日子有多不好过了。
而且,这里还没算上那些伪军和伪警察的人数,再加上东北那恶劣的天气条件,还有装备上远远比不上日军,因此可以想象,抗联在东北生存下来得有多不容易。
当然,抗战那会儿,也有好多队伍靠着打游击,跟敌人斗智斗勇,一直坚持到了抗战结束。
举个例子,海南那边有支特别出名的队伍,叫琼崖纵队。想当年,1927年的时候,琼崖纵队刚成立,人数有七百来号人。但那时候敌强我弱,国民党军队老想着围剿他们。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激烈战斗,琼崖纵队的损失可大了去了。
到了1932年那会儿,国民党军队又一次发动了“围剿”,琼崖纵队因此又吃了不少亏,人数直接降到了100多人。
冯白驹领头,琼崖纵队为了逃开敌人,跑到母瑞山里面躲藏。那时候,他们就在地上睡觉,靠天上的星星月亮照明,树叶当被子盖,吃野菜填饱肚子。最后,只有不到三十个人能活着回到琼文地区。
就在那会儿,琼崖纵队跟正在经历艰难跋涉的中央红军断了联系。
但最终,琼崖纵队靠着机动的打法,一直撑到了抗战结束,人数涨到了七千多人,解放的地方也占了全岛的五分之三。
说来也巧,抗日战争那会儿,华北的八路军,在聂荣臻元帅的指挥下,愣是在敌人接连不断的“搜捕”和重重包围中,一步步地壮大起来。
从1937年开始,八路军在华北敌后的人数从不到三千人,一路飙升到1940年的十多万人。他们不光队伍壮大了,还搞了个叫晋察冀的抗日根据地,毛主席都夸它是“模范中的模范”。
在敌人后方,条件都挺差,可为啥琼崖纵队和华北的八路军能壮大,东北抗联却越来越难呢?
说实话,不论是海南那支琼崖纵队,还是华北敌后的八路军队伍,他们都享有一些东北抗联没有的好处。
首要的是,生活环境得劲儿多了。不论是华北还是海南,跟东北比起来,日常生活条件那真是好上不少。就像华北那边,春夏秋冬四季清清楚楚的,而海南呢,暖和还湿润,比东北可强多了。
这些要求,至少能保证人们不会因为环境太差而遇到麻烦。而且,一年到头大部分时间都能找到吃的,不会饿上好几天,连水都没得喝。
东北那边啥情况呢?住过东北的人都懂,一年到头365天,得有半年时间,外面冷得压根不想出门,动辄零下几十度的天气,那真是见怪不怪了。
这种糟糕的环境里,抗联在野外的生活真是苦不堪言。日军为了把抗联彻底除掉,使出了好多狠招,像什么“归屯并户”、“出荷纳粮”这些残忍手段,害得抗联连粮食、衣服这些基本的东西都搞不到。
想想看吧,在那零下好几十度的大山里头,抗联战士们就穿着那么一件单薄的衣服,而且都已经饿了好几天了,他们得有多难啊?
就算是现在,大冬天的你要是去东北逛一圈,就算裹得严严实实的,肯定还是会觉得冷得要命。那些抗联战士,他们也是人,跟咱们一样,哪能受得了那种冷啊。
有人会问,不是说东北地区资源多吗?那为啥还守着大山不去打猎呢?这么想可真是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了。
你得明白,抗联那时候啥都缺,特别是子弹,少得可怜,每一颗都金贵得很,哪舍得拿去打猎啊?再说了,抗联天天都得提防着敌人的围追堵截,只能躲在深山老林里。这时候你要是开枪打猎,那不是明摆着告诉敌人咱在哪嘛?
环境实在太糟糕了,所以抗联没法像琼崖纵队还有华北敌后的八路军那样,队伍越来越壮大。
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就是通讯是个大难题。抗联手里没电台,想和中央联系上都难,很多时候,他们得靠敌人的报纸才能知道中央那边的情况。
比如说1936年那会儿,杨靖宇琢磨了中央红军往东走的打算后,决定让部队往辽西热河那边去西征。他想着能跟中央红军搭上线,建立起联系。但遗憾的是,连着两次西征,都因为敌人派了大批兵力来阻拦,最后都没能成功,都失败了。
说到底,就是东北抗联的群众根基不牢靠,太浅了。这背后的主因并非老百姓心里不向着抗联,实在是日军的手段太过狠毒。
那时候,日军为了把抗联逼上绝路,搞了个狠毒的“集团部落”策略,里头有个“归屯并户”的招儿,意思就是把原本散住在各处的老百姓,都赶到一块儿,住到大村庄、大屯子里去。这样一来,抗联想找老百姓帮忙就难了,老百姓也被看得更紧了。
为了阻止老百姓偷偷帮助抗联,日军管得特别严。进出都得有证,粮食也得统一上交。只要发现谁和抗联有私下联系的苗头,不光那个人要倒霉,就连他周围的邻居,都得受到重罚,说不定还会被直接枪毙。
这种时候,普通老百姓就算心里想支援抗联,也根本没办法实现。而且啊,日伪军在各个地方、各个村子都安排了很多密探,这些人整天盯着老百姓,也盯着抗联,把抗联的行动盯得死死的,让他们连动都动不了。
都说“痛快赴死简单,平静接受命运却难”,在这种糟糕透顶的环境里,人的本性很难撑得住。
结果,有的人实在是撑不下去了,心里头开始打鼓,然后就偷偷摸摸地溜出了队伍,成了个“逃兵”。
当然,那些偷偷溜走的家伙也不能说他们全做错了。毕竟,在面对生与死的严峻挑战时,能扛得住的人往往没几个,所以他们选择离开队伍,这事儿也能理解。
但最让人生气的,是那些比当“逃兵”的人影响更坏的“内奸”。
抗联队伍里出了不少叛徒,他们给抗联带来了特别大的伤害。像原来抗联第8军的头儿谢文东,还有第9军的军长李华堂这些人,都一个个地背叛了,投了敌人那边。
他们的背叛,让好多抗联的重要人物都牺牲了,像杨靖宇将军、赵尚志将军,还有陈荣久和汪雅臣两位将军,都是因为这些叛徒才没了命的。
在敌人势力强大,我们力量薄弱,再加上环境特别糟糕的情况下,抗联的日子变得越来越不好过。到了1942年,原来有11个军、三万多人的东北抗联,人数锐减,就只剩下七百多人了。
没办法的情况下,抗联第5军的头儿周保中,领着剩下的主要队伍往北过了黑龙江,最后跑到了远东那块儿。
除了周保中率领的主力部队撤走之外,还有一些抗联战士选择留在东北,他们在茂密的原始森林里,继续和敌人顽强对抗。
进了苏联地界后,周保中心里一直记着自己的大任务,他领着抗联的兄弟们不断训练,就等着哪天能回国,把那些侵略者赶出去。可由于各种情况,周保中和他的抗联队伍,一直没能回到祖国。
到了1945年,就是全面开始大反攻那会儿,周保中终于能带着他的队伍回到东北了。
经过长达十四年的顽强抵抗战,抗联损失惨重,超过一百多位师级和更高级别的干部以及数不清的抗联战士献出了生命。当初那十一个军的军长,到现在为止,就只剩下周保中和第四军的军长李延禄两个人了。
新中国一建立,毛主席有次就跟周保中将军聊起,要是那时候抗联没撤到苏联去,结果会怎样呢?
周保中将军回应道,“说不定全都没了。”
东北抗联英雄们,因为心怀大志,付出了难以言表的艰辛。他们能一路挺过来,不光得靠铁打的毅力,还得有死心塌地的信念。他们所做的一切和遭受的苦难,咱们得一直记在心里,永远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