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岁员工猝死引哗然:猿辅导'未安排加班'声明切割了谁的良知?

推荐 04-26 阅读:0 评论:0

01#被工作压垮的26岁生命

4月23日9点43分,猿辅导武汉办公区的空调仍在轰鸣,但26岁李某某的心跳永远停在了这个早晨。他的工位上摆着未完成的课程方案,手机里存着婚礼请柬设计稿,而原本计划今年5月2号举行的婚礼,最终成了沉痛的追悼会。

这场意外刺痛了所有打工人的神经——当企业用"弹性工作制"将劳动时间模糊了生存与猝死的界限,用"倒休"掩盖事实加班,用"自愿完成任务"包装强制劳动,劳动者连猝死都可能沦为"非工亡"。

02#法律盲区VS企业生存术:谁在制造"薛定谔的工伤"?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五条第一款第一项,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视为工伤。律师认为,关键点是需证明猝死与工作、加班直接相关。第十五条既保护真正工伤,也可能被企业异化为免责工具。

4月25日,猿辅导就舆论关注的“员工猝死在公司”事件发出通告

猿辅导的回应看似诚恳,实则暗藏三重切割策略:

① 时间切割:强调"倒休假期"概念,将悲剧框定在非工作周期,规避《工伤保险条例》中"工作时间"的认定要件,为后续工伤认定争议埋下伏笔。

② 空间切割:以"团队未安排加班"切割个体与组织关系,即便存在员工自主加班,企业可依据《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一条主张"未强制劳动"。

③ 情感切割:用"优秀员工"等定性词汇塑造共情外壳,将公众视线从制度性压榨转向个体叙事,巧妙转移系统性过劳机制的拷问。

声明暴露教培行业标准危机话术模板:哀悼姿态+程序切割+责任悬浮。所谓"未安排加班"的表述,在员工实际工作日志与打卡记录未公开前,恐难平息舆论质疑。即便是“自主加班”,也得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究竟是工作任务繁重导致员工不得不加班,还是员工出于自身因素而选择到公司完成工作项目?显然,两种情形的性质大为不同。

如今,武汉市人社局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分局已介入调查,公众期待早日得出权威结论。当企业将生命消逝简化为"突发意外",这场公关表演终将反噬——公众已看清声明背后闪烁的,是资本冰冷的算法而非人性的温度。

这起悲剧的发生对涉事公司的员工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一位正在猿辅导培训的工作人员表示,“听说猝死事件后马上提离职,工作两天也感觉很累,有一起培训的人第一天就走了”。这已经不是猿辅导武汉公司第一次“上新闻”了,猿辅导此前就因工作强度大、指标绩效要求严苛而被诟病。2023年,一篇《离职员工举报猿辅导单日加班超6小时:上厕所需报备,不在工位开除组籍》的报道一度将猿辅导推上风口浪尖。

03#教培巨头为何脱离“反内卷”教培从业者透露,“双减”政策后,教培行业竞争激烈,为面对严格的绩效指标,员工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去开发客户、提高转化率,如未达标可能面临扣薪或辞退,迫使员工延长工作时间。某离职助教揭露的"90%工作都是电话销售"。猿辅导事件撕开了在线教育的光鲜画皮——教培机构将教育焦虑转化为营销炮弹,这套以“转化率”为名的剥削体系,让传道授业者沦为电销机器。年轻人们透支的不仅是健康,更是对教育行业残存的理想温度。

当大疆、美的、小红书等知名大厂纷纷响应反内卷,猿辅导猝死事件犹如一记重锤,击碎了"职场文明进化论"的幻想。那些标榜"科技赋能教育"的机构,究竟是被行业寒冬逼入歧途,还是从未走出原始资本积累的嗜血逻辑?把"自愿留堂"美化成事业心,使"居家待命"异化为新型奴役。

当劳动监察部门收到越来越多没有打卡记录的电子举证,当体检报告成为90后职场人的年度恐怖片,是时候用监管利剑斩断这套"软性剥削"的产业链。教育的春天,不该用年轻教师的血泪浇灌。教育的本质本应是点燃火种,而非榨取生命;是守护成长,而非制造焦虑。

网友评论

潮汐日志

用普通人的视角看社会 I人性思维提升 记录时代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