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小时两度交火,巴基斯坦总理提解决方案

社会 04-27 阅读:3 评论:0

四月下旬,南亚的空气又紧张起来。而引爆点是4月22日,印控克什米尔的旅游小镇帕哈尔加姆发生的一起恐怖袭击。袭击后果很严重,26个人没了性命,其中25个是印度人。这个数字足以让新德里坐不住了。

印度几乎立刻就把矛头对准了老对手巴基斯坦,认定是伊斯兰堡策划了这起袭击。这种毫不含糊的指控,给本就紧绷的印巴关系又加了一道压力。

紧接着发生的事情,似乎也印证了这种紧张。4月24日,然后是25到26日,双方军队在克什米尔实际控制线附近,连续两次交了火。

虽然从事后报道看这两次冲突规模并不大,也没有传出人员伤亡的消息,更像是一种相互试探或姿态性的碰撞,但这本就加剧了外界对局势失控的担忧。

毕竟是两个拥有核武器的邻居,大家都在担心他们会不会再次闹大,甚至走向更大规模的冲突。

值得注意的是,面对这次袭击,印度的反应异常强硬。而这背后除了对恐怖袭击本身的愤慨,恐怕还有更复杂的考量。

很多人自然联想到印度的国内政治。莫迪政府一向挺会利用民族情绪的,尤其是在外面有点风吹草动的时候,正好可以拿来团结国内民众,巩固自己的支持。

同时在国际上印度也没闲着。一方面把自己打造成恐怖主义受害者,另一方面给巴基斯坦贴上“支持恐怖主义”的标签。

而印度这次这么硬气,显然也不是光耍嘴皮子那么简单。

印度增兵边境,巴铁喊话调查又亮底牌

印度情报部门已经发出警告,声称克什米尔地区未来可能还会发生更多针对平民的恐怖袭击。

作为回应,印军也已经向边境地区增派了兵力,加强戒备。种种迹象表明,印度正在为可能升级的局势做准备。

而巴基斯坦则陷入了相当被动的局面。印度措辞严厉的指控,巴基斯坦必须得回应,得努力撇清自己和恐怖袭击的关联,保住国家声誉。

可同时,它又得小心翼翼,避免言语或行动上的不慎导致冲突真的全面爆发,毕竟那将是灾难性的。

在这种背景下,巴基斯坦总理夏巴兹·谢里夫提出了一个看似合理的建议,对这次帕哈尔加姆恐袭事件进行一次中立的调查。

这个提议显然是希望借助第三方力量来证明自身的清白,同时也给当前的紧张局势降降温,找个台阶下。

但另一边,巴基斯坦国防部长发出的战争警告,又像是在提醒所有人,尤其是印度,巴基斯坦并非毫无底线,它清楚地认识到局势的极端危险性,也做好了最坏的打算。

这种软硬兼施,恰恰说明了伊斯兰堡现在承受的巨大压力和矛盾心理。

当然,这场地区的紧张局面,远不止印巴两国的事。外部大国的态度和动作也很关键,特别是美国它的角色不能不提。

核按钮旁,美国急踩刹车?

美国在印度和巴基斯坦这两个国家,都有自己实实在在的战略考量,这使得它的立场变得微妙而关键。

对于巴基斯坦,美国在反恐问题上依然需要其合作,这层关系虽然时有波折,却难以完全割舍。

而对于印度,在美国的全球布局里,尤其是在所谓的“印太战略”中,印度是被当作一个重要角色来看待的,主要是用来平衡中国的影响力。

正是因为有这些现在的盘算,美国在处理眼前的印巴紧张局势时,就显得格外心。于是,美国最不愿意看到的,就是印巴之间真的爆发全面战争,那会彻底打乱它在整个南亚地区的部署和计划。

当然,盯着这事的也不只美国。像沙特、阿联酋这些海湾国家,跟印巴两边关系都还行,过去也确实有过出面调停的经历。这次它们会不会再次介入斡旋也值得关注。

但归根结底,眼下的紧张局势,其实是印巴之间那个老大难问题的又一次集中爆发。冲突的核心始终是克什米尔地区的领土争端。

几十年来,两国围绕这片土地爆发了数次战争,小规模冲突更是家常便饭。再加上克什米尔地区长期存在的恐怖主义活动和分离主义情绪,更是让局势乱上加乱。

最令人忧心的是,印度和巴基斯坦都是拥有核武器的国家。这意味着任何一次冲突的升级,都潜藏着难以想象的灾难性风险。

眼下局势会怎么走,变数还很大。印度方面对恐袭事件的调查最终能否拿出确凿证据,如果调查结果最终排除了巴基斯坦官方的直接参与,也许能为紧张关系松绑。

但升级的风险同样真实存在。任何一方的误判,比如低估了对方的决心,或者为了迎合国内高涨的民族主义情绪而采取过激行动,那局面很可能就一下子失控了。

我觉得只有印巴两国都表现出真正的政治决心,愿意重新坐到谈判桌前,一起为克什米尔问题寻找一个能持久的解决方案,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加强区域合作共同打击恐怖主义,才有可能迎来真正的安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