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微服出访,被一副对联难倒,却被路边的一个乞丐,随口对上
乾隆皇帝刚上位那会儿,干劲十足,把老百姓当自家人一样照顾,延续了康熙、雍正时期的好光景。他积极处理政务,关心民间疾苦,努力维持国家的繁荣稳定,让清朝的鼎盛时期得以延续。
到了晚年,乾隆皇帝沉溺于享乐,频繁举办宴会,挥霍国家财富,仅仅为了六次南巡。这种前后截然不同的行为,使得历史学者对他的评价存在很大分歧。
今天咱们聊聊乾隆的个人兴趣,而不是他在政治上的成就。大家都知道,乾隆特别喜欢穿着便装到民间去走走。一有空闲,他就会带着妃嫔和官员们四处游览,欣赏山水美景。关于他这些微服出巡的经历,民间可是流传了不少有趣的故事。
相传,乾隆皇帝有一次私下外出巡游,遇到了一副对联,让他一时无法应对。然而,这个难题却被一个路边的乞丐轻松化解,他随口就给出了下联。
【诗人皇帝】
历史资料显示,乾隆皇帝一生创作了四万余首诗歌。然而,诗歌的价值在于质量而非数量。纵观历史,真正杰出的诗人都有传世佳作,但乾隆的作品却无一得到文学界的肯定。尽管他创作了大量诗歌,却没有一首能够称得上是经典之作,这在文学史上显得颇为特殊。
不少人觉得乾隆皇帝只是个假装懂艺术的庸才,甚至有人认为他在古籍和名画上乱盖印章,简直就是对这些艺术品的破坏。这种看法认为,乾隆虽然喜欢收藏艺术品,但实际上并不真正懂得欣赏,反而用印章损坏了这些珍贵的作品。
尽管乾隆在文学创作上无法与职业诗人比肩,加上他身为皇帝的特殊身份,使得他的作品往往显得浅显,难以引起共鸣。然而,若因此断定乾隆毫无文采,那就完全误解了事实。
乾隆尽管有其不足之处,但他从小在传统私塾中接受教育,精通满语、蒙古语和汉语,对四书五经更是烂熟于心。用现代的标准来衡量,他的学识足以胜任大学教授的职位。
乾隆不仅擅长诗词,在对联创作上也有独到之处。他特意为故宫的"三希堂"撰写了一副对联,巧妙化用前人经典语句,融入自己的思想内涵。这副对联既展现了乾隆的文学造诣,也体现了他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通过这种方式,乾隆将自己的见解与前人智慧相结合,创作出了独具特色的楹联作品。
上联“深心托豪素”取自南朝颜延之的《五君咏》,“豪素”即笔墨纸砚的代称,乾隆通过这副对联展现了他对书法艺术的热爱。
下联“胸怀览万代”源自南朝诗人谢灵运的《斋中读书诗》,展现了乾隆皇帝学识渊博、胸襟开阔的特点。这句诗体现了乾隆对历史的深刻理解与包容态度,显示了他贯通古今的宏大视野。
这副对联出自乾隆之手,虽然引用了前人的诗句,但上下联的对应关系处理得相当巧妙,既符合他的帝王身份,又贴合他的个人情感。从这一点来看,乾隆在创作对联方面的造诣确实不低。
乾隆在皇宫里觉得自己天下无敌,于是经常出宫找民间高手比试。然而,有一次他竟然败给了一个乞丐,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乞丐巧对】
那天,乾隆像平常一样,带着纪晓岚换上便装出门闲逛。他们在京城里转悠了一会儿,乾隆感到口干舌燥,便和纪晓岚在附近找了间茶馆,打算喝点凉茶歇歇脚。
乾隆和纪晓岚刚到茶楼门前,抬头就瞧见门框上挂着一幅对联。但这对联有点特别,只有上联孤零零地挂着,下联却不见踪影。更引人注目的是,对联上积了厚厚一层灰,蛛网密布,看样子是长时间没人能对出合适的下联。
这副对联的上半句写着“高大的树木繁茂生长,包括松树、柏树、梧桐和杨柳”。
店里的伙计注意到乾隆被那副对联吸引,于是上前搭话:“这上联挂在这儿好久了,一直没人能接上。要是您二位能对出下联,今儿个在店里花的钱全算我的。”
乾隆对免费的东西压根不感兴趣,他更在乎的是赢得面子。听完提议,他轻松一笑,随口说道:“这还不简单?”
然而,当乾隆认真端详那副上联时,他才意识到,表面上看似普通的文字中,实则蕴含深意。
这副上联的每个字都包含了木字旁,因此下联也必须符合这一特点。同时,对联创作讲究的是上下联的对称和协调,随意拼凑的句子无法达到应有的艺术效果。
乾隆绞尽脑汁想了半天,愣是没琢磨出个合适的对子。纪晓岚在旁边也直挠头,不停地叹气。乾隆这会儿想起自己刚才大言不惭的样子,臊得脸都红了,恨不得找个地洞钻进去。
突然,一个沙哑的声音传来,大家转头一看,发现是个穿着破旧衣服的乞丐。他走到店小二面前,直接问道:“要是我能答上你的问题,你是不是也能让我免费吃?”
店小二瞥了乞丐一眼,心里满是轻蔑,可碍于有客人在场,他不好发作,只能不咸不淡地回了一句:“话是这么说,但你一个要饭的,连字都不识几个,瞎掺和啥?”
乞丐轻轻一笑,随口说道:“小溪潺潺,大河滔滔,湖泊海洋连成一片。”
这话一出口,在场的人都愣住了。谁也没料到,一个乞丐居然能对出这么工整的下联。更绝的是,下联每个字都带“水”字,还跟上联巧妙呼应,简直让人惊叹。
茶楼伙计没办法,只好让那个乞丐进门,随便他大吃大喝。乾隆一看自己居然败给了一个要饭的,顿时没了胃口,连茶都顾不上喝,赶紧叫上纪晓岚,骑着马一路飞奔回了皇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