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房·大院,“微型乌托邦”生活美学的可能性





Preface
住宅设计正经历从功能满足到价值重构的深刻转变。本期专题通过观察分析中国、葡萄牙、西班牙、奥地利和捷克五个国际前沿住宅项目,揭示当代设计在材料创新、空间策略、在地性表达、技术整合与艺术融合五个维度的实践,展现住宅作为“微型乌托邦”的人文关怀与美学可能性。

建构新的生活图式
Q宅,上海 / 元秀万建筑事务所
项目位于上海浦东距离航头东地铁站点不远的一个小村落。主楼为两层结构,辅房为一层,主楼南向边界不能超过东侧邻居的房屋。业主工作在市区周末或节假日回来跟父母居住,业主和她的父母要求有独立的卧室空间,辅房为书房和工作室。
主楼,辅房及主入口门厅将南北狭长的基地划分了六块虚实的空间。主楼与副房围合出一个内向的庭院,门厅和辅房围合出与马路等高的下沉庭院兼临时停车空间。保留的柿子树主持南向的院落,空旷的场地有了新的秩序。
主楼中轴动线界定了公私区域,东侧为卧室、卫生间及书房室等相对安静的私人区域,临河西侧的餐厅、楼梯及二层客厅为向河道开放的公共区域。一进一院一巷的空间格局有了城市的深度。




Q宅,上海 / 元秀万建筑事务所 © 吕晓斌 CL studio
辅房和主楼围合出内庭院,种植树木的下沉院子在多雨季的上海有利汇水和排水。主楼二层屋面以光照角度向内院单坡倾斜,端部楼板反转向东再次翘起,与邻居屋檐有了和谐对话,辅房向内院弧线倾斜四水归堂。
东西向悬挑的辅房屋面向南延伸建构二层楼板,并继续南向延伸出一个阳台再反向折向屋面,与屋面连成一体。向北弧线翘起的辅屋面折下向南继续建构内院和主楼的一层楼板。




Q宅,上海 / 元秀万建筑事务所 © 吕晓斌 CL studio

手工砖墙之家
Lameira住宅,葡萄牙 / João Pedro Pedrosa - Arquitectos
项目是一座独栋住宅,位于葡萄牙法蒂玛市中心附近,设计初衷是尊重周边的自然景观以及地块本身的特性,并在此基础上尝试提升当地材料的价值。
业主受过建筑专业训练,他以密斯·凡德罗的“勒姆克住宅”(Lemke House)为灵感与参照参与项目设计。项目旨在回应业主提出的前期设想和日常生活体验的目标,重点关注自然采光的引入、室内外空间的连续性(同时保障私密性)、空间的灵活性,以及优先使用天然和本地材料。




Lameira住宅,葡萄牙 / João Pedro Pedrosa - Arquitectos © Ivo Tavares Studio
关于空间的灵活性,设计希望儿童房成为功能多变的空间,既能作为休息和学习的封闭场所,也能在白天及玩耍时间敞开,与家庭的公共区域连通。为了实现这一灵活性,设计引入了大型滑动隔板,使这些房间的一整面墙几乎可以完全打开,连通走廊空间;而走廊则通过一扇大窗户与花园直接相连,形成开阔的视觉与动线关系。
最具特色的一点,是难得地采用了越来越少见的手工和本地材料及施工技艺。这种选择反映出与当下建筑界普遍依赖工业化、标准化材料的趋势背道而驰。每一块砖都是独一无二的,具有各自独特的尺寸、质感与色彩。




Lameira住宅,葡萄牙 / João Pedro Pedrosa - Arquitectos © Ivo Tavares Studio

山谷梯田上的独栋住宅
Boratuna住宅,西班牙 / Bouman Arquitectura
Boratuna住宅位于一块顺应地势划分成多层横向梯田的地块上,朝向山谷壮丽的景色展开。这种布局方式使得各类室外功能区能够高效地安置在不同梯田上。最宽的一层用来建造住宅,其余则分别布置为菜园、泳池、露台,以及出入口和停车区。
住宅建于较高的一层梯田上,坐拥优越的山谷景观。为更好地顺应地形,建筑平面采用了上下两层的布局,屋顶设计为双坡屋面,以尽量减小体量感。




Boratuna住宅,西班牙 / Bouman Arquitectura © Pol Viladoms
室内布局呈紧凑的方形平面,中部设有一条横向贯通的空间,作为门厅、厨房、起居室和餐厅使用。卧室、浴室和洗衣房则沿四周布置,每个角落设有一间卧室。
住宅采用高效隔热设计,通过空气源热泵系统提供采暖和热水,接近被动式住宅标准,实现了极低的能耗。建筑紧凑的体量进一步提升了整体能效。




Boratuna住宅,西班牙 / Bouman Arquitectura © Pol Viladoms

嵌入山坡的家园
Max住宅,维也纳 / Caramel Architekten
为了逃离维也纳市中心的喧嚣节奏,一个四口之家希望在乡间拥有一个住所,并设有宽敞的艺术工作室。最终,他们在一处理想的坡地上找到了完美的地点。地块的自然形态几乎“邀请”着将不同的生活功能垂直堆叠起来。因此,3米高的艺术工作室被安置在下层,部分嵌入斜坡之中,部分与花园同一高度。带顶露台也被用作户外工作空间。
上方的街道层布置了父母的卧室和两个男孩的儿童房及各自的浴室。四周树冠的绿色随处可见,触手可及。这个楼层也设有面向街道的入口区域以及车库,其车库门巧妙地隐藏在立面的装饰中。




Max住宅,维也纳 / Caramel Architekten © Hertha Hurnaus
从工作室直通顶层的开放式楼梯与一座玻璃电梯并排布置。顶层设有餐厅、厨房和客厅,这一整层面向花园一侧敞开,并连接至一个大面积的部分覆盖式露台,可俯瞰Perchtoldsdorfer Heide草原。
住宅面向街道一侧的设计参考了邻近典型的山墙屋顶住宅,但屋顶被重新诠释为一个部分开放的户外空间。正因如此,这栋独栋住宅在街道一侧显得低调内敛,与周围街景的肌理自然融合。



Max住宅,维也纳 / Caramel Architekten © Hertha Hurnaus

激发创造与灵感的源泉
Oskar之家,捷克 / Jan Žaloudek Architekt
建筑师Jan Žaloudek设计的Oskar之家,坐落于南波希米亚村庄Kamenná Lhota的一片宽阔花园中。这片土地原属于邻近的城堡,独特的场地精神由巴洛克时期谷仓的遗迹、几百年树龄的古老乔木以及环绕庭院的石墙共同营造,石墙向外敞开,将庭院延伸至如画的乡村景观。
住宅的设计受限于当地地形和作为文化保护地块的建造要求。建筑师小心地将建筑融入环境与历史背景中,确保其不会喧宾夺主压过城堡的存在感,并赋予建筑一种超越时间感的气质。灵感部分来源于村庄中缺失的教堂意象,这座建筑最终成为新与旧、内与外、完美与不完美之间和谐交融的体现。




Oskar之家,捷克 / Jan Žaloudek Architekt © BoysPlayNice
住宅沿用了当地民居狭长体量与双坡屋顶的传统形式,借鉴了乡村农用建筑的设计语言。穿孔砌体——在附近历史建筑中用于引入光线与空气的做法——成为建筑的重要特征。这一元素不仅为南向山墙立面提供遮阳,也启发了其他立面上木质遮阳板的设计图案。紧凑的体量在各立面上镶嵌壁龛,呼应巴洛克建筑的形式语言,这些壁龛形成玄关与廊台,灵活调节遮阳与开敞。
建筑材料尊重了周边建筑与景观的在地特性。承重结构采用保温陶砖砌体并局部结合钢筋混凝土。白色抹灰外立面呼应了邻近房屋的色调与肌理。屋顶覆盖着烧制陶瓷瓦片,遮阳板则由涂白的捷克冷杉与云杉制成。




Oskar之家,捷克 / Jan Žaloudek Architekt © BoysPlayNice
从材料消费到工艺传承,从空间占有到生态对话,从地域复制到文化编码,从功能容器到艺术载体。它们共同勾勒出这样一幅图景——未来的住宅不仅是遮风避雨的物理空间,更是承载生态智慧、地域文脉与人文精神的微型生态系统。在这个技术狂飙的时代,回归对手工艺的尊重、对自然的谦逊、对文化的自觉,或许正是破解居住同质化困局的关键密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