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1.太平洋装甲战(36):自走炮和炮战车②——二式、三式炮战车和海军特型120毫米自走榴弹炮
二式炮战车(Type 2 Ho-I,“试制一式炮战车”)
早在1937年,日本陆军下达文件,要求检讨研发一款“装备大口径火炮,能够有效对敌军反坦克阵地和掩体进行打击的步兵支援自行火炮”的可能性,日本自行火炮的研发历史由此正式开始。
负责新式自行火炮研发的单位是陆军第四技术研究所,而那时第四技研所同时负责了战车和装甲车的研发,所以他们就自然把它做成了一辆类似于坦克的自行火炮,取名叫“炮战车”。
在火炮的选择方面,最初看中的是被各个步兵部队广泛使用的“连队炮”——四一式75毫米山炮。当时日军还没要考虑到反坦克的需求,四一式山炮使用范围广,性能好,重量轻,是合适的备选方案。
图1. 博物馆中的四一式75毫米山炮,设计定型于明治四十一年(1911年),炮管长1.3米,身管长是口径的18.4倍,重量仅540公斤,炮弹初速360米/秒,发射速度10发/分钟,最大射程6300米,可发射榴弹( 5.74千克 ),锥孔榴弹( 3.74千克 ),破甲弹( 6.575千克 ),作为一门优秀的山炮,短小的身材和不俗的性能得到东亚几个国家军队的青睐
图2. 博物馆中带有护盾的四一式75毫米山炮,开脚式设计,使用木质车轮使得这款炮的重量几乎是世界最轻,性能上的差距在山炮里还可以接受
四一式山炮虽然较为出色,但还是经过了一系列的修改,1940年12月,以四一式山炮为基础改造而成的试制九九式七厘半战车炮试制完工。九九式保留了原本药室容积和水平楔闩,重新设计了炮架、制退复进机位并加长了火炮身管长度:由原来的18.4倍径提升到了23.9倍径(接近同期德军IV号的75毫米 KwK37 的24倍径),火炮全重543公斤。
最初在弹药方面,日本人打算直接使用了四一式山炮的配套弹药,然而试验表明初速略有不足,于是又另外研发了专门供九九式75毫米战车炮使用的新型药筒,提高了装药量,使得原本出膛初速360米/秒提高到了445米/秒。不过,由于本身二式炮战车都没有怎么进行量产,换装新式弹药的计划便被无限期搁置了,所有的九九式75毫米战车炮配发的弹药全部是四一式山炮使用的同款弹药。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日本陆军对于炮战车的定义中,炮战车需要和普通战车一样采用全封闭的炮塔设计,以保护成员免受对方的火力杀伤。按照这个定义,采用敞开式战斗室设计的一式和四式自走炮显然不满足这个要求。日本陆军研制的兵器研制序列中有“试制一式炮战车”,却没有“一式炮战车”这种正式的命名。按照这个标准来看,一式自走炮无论是75毫米的1型还是105毫米炮的2型都不能计入炮战车,只有加装了全封闭炮塔的三式炮战车“霍尼”3型才是日本人定义中的炮战车。比较有意思的是二式炮战车,这是真正获得“试制一式炮战车”的研发编号的纯种炮战车。
图2. 日立制作所研制的试制一式炮战车样车,使用九七式中战车的底盘,新式的大型铸造炮塔可以提供全方面的人员防护,内置以四一式山炮改造而成的九九式75毫米战车炮,背景中还出现了一辆九七式中战车初期型,可能属于千叶战车学校
图3. 试制一式炮战车的焊接式炮塔特写,可以看到与传统日本战车存在的大量铆钉相比,这个焊接式炮塔看起来顺眼多了。但在试制一式炮战车上最显眼的还是这门炮口制退器在火炮上方的九九式75毫米火炮
图4. 一名参与测试的日本技术人员与试制一式炮战车的合影,从车体上的伪装物来看,以上照片很可能拍摄于同一时期
1941年春,日立制作所使用九七式中战车的底盘制造了第一辆炮战车的原型车——“试制一式炮战车”。随后在同年9月份进行了大量的测试,测试反馈对其对抗移动目标的困难性以及低下的反坦克能力提出了质疑,不得不返厂进行进一步的火炮改进,量产也被延误。
试制一式炮战车使用了全焊接的大型炮塔,这一点在当时的日本还属比较罕见(同期开展的九七式中战车改的原型车也是全焊接构造),也是在1941年,日军开始了一式中战车的研发,一式中战车底盘的最大改动就是车体也大量使用了焊接工艺,并增加了装甲厚度。借着“试制一式炮战车”返厂修改的空挡期,四研所的设计师对其进行了基于一式中战车底盘的重新设计,并最终定型命名为“二式炮战车”(Type 2 Ho-I)。
图5. 最终定型的二式炮战车五视图,可以看到相对奇特的复进机在上方的九九式战车炮,以及大型焊接式炮塔、更多以焊接替代铆接的一式中战车底盘等等典型特征
二式炮战车的主武器为一门九九式75毫米火炮,可以发射榴弹、高爆弹、穿甲弹和破甲弹。根据文件其标配的穿甲弹是四一式山炮使用的一式尖头穿甲弹,该弹种在使用四一式山炮发射的情况下可击穿100米内50毫米厚的垂直靶板,如果使用九九式75毫米战车炮发射,这个数据可能还会高一点(九九式75炮发射动能穿甲弹的数据不存)。
日军在1942年后新研发了配备给75毫米级火炮使用的二式穿甲榴弹(破甲弹,日语穿甲弹叫做“徹甲弾”),美军、澳军等都有此型炮弹的缴获测试记录。根据美军记录,75毫米破甲弹对美军坦克匀质装甲测试板的有效力击穿厚度为3.3英寸(83.82毫米),足够对付美军后期型M4中型坦克,而澳军也对其进行了更加详细的测试,一般来说根据弹着角度的不同,击穿厚度在75毫米-100毫米之间。但是,除了在1943年8月千叶战车学校使用二式炮战车进行破甲弹破坏力证明试验之外,正式服役的二式炮战车并没有配备破甲弹,弹种均为穿甲弹和榴弹。
图6. 1942年6月,日本陆军在新设立的战车第3师团里面已经增加了直属于战车联队下面的炮战车中队的编制,但一直缺乏合适的兵器装备
1942年末,二式炮战车的原型车出厂,日立制造所重新设计了炮塔的形状,增强了装甲,炮塔顶部有一个圆形的人员进出口,炮塔后部是一个方形的大型舱口可以用于抛弃弹药壳,同时新设计的炮塔也具有更好的防弹外形,车体则是由三菱重工负责生产的一式中战车底盘。在经过简单的试验后,二式炮战车正式定型并进入量产,量产一直持续到1944年7月,但由于三菱重工的战时生产任务繁重且日本资源有限,一年半的时间里也只是完成了30辆,全部换装给了驻留在本土的战车第四师团以应对将来可能的本土决战。虽然自1942年中设立陆军机甲军和建立战车第三师团开始就已经在编制上增加了战车联队下属的炮战车中队,但由于没有合适的兵器装备而一直是以九七中战代替,日本人设想的炮战车伴随中战车提供火力支援始终没有在实战中出现。随着日本在1945年8月的无条件投降,所有的二式炮战车都没有参与实战。二战结束后,美军将缴获的二式炮战车全部原地拆解,并没有运回美国本土再进行详细的测试。图7. 被美军缴获的二式炮战车,炮塔上喷涂了军事技术情报中心的缩写
二式炮战车(Type 2 Ho-I)基本数据:
重量: 16.7吨
成员: 5 (驾驶员、航向机枪射手兼通讯兵、车长、炮手、装填手)
尺寸:全长 5.73米全高: 2.58米全宽: 2.33米
发动机: 三菱百式V12风冷统制发动机
发动机出力: 190马力/2,000rpm
最大公路时速: 44公里/小时
武装: 1门九九式七厘战车炮、2挺九七式车载机关枪(一挺航向机枪,一挺一般收于车内的防空机枪)
车体装甲: 同一式中战车
炮塔装甲厚度:炮盾 - 60毫米正面 - 50毫米 /80°
侧面 - 35毫米-20毫米 /75°
顶部 - 16毫米
后部 - 20毫米 /78°
图9. 模型彩绘:二式炮战车,炮塔上方有一名车长探出身子观察,看起来很像普通的坦克,背后出现了一辆四式自走炮,右侧的小山坡上似乎是一辆百式炮兵观测车,乘员正在使用剪形镜观测,可能想表达这两辆车实际上是作为炮兵支援武器使用
为了提高炮战车的产量,日本人把眼光投向相对成熟的一式自走炮上。既然一式75毫米自走炮能够使用九五式破甲弹执行反装甲任务,那么干脆就以其为基础直接改装出一款“合格”的炮战车,这就是后来的三式炮战车(Type 3 Ho-NI III)。
三式炮战车和二式炮战车并没有什么技术上的继承关系,二式炮战车使用的是一式中战车的底盘,而源自一式自走炮的三式炮战车使用的仍然是九七式中战车的底盘,三式炮战车其实就是一式自走炮的炮战车改体。
三式炮战车的主要结构和一式75毫米自走炮基本相同,主要武器也是一门九零式75毫米榴弹炮。为了增强对车组成员的保护能力,三式炮战车使用了全新设计的全封闭式炮塔防盾来取代原来的敞开式战斗室,三式炮战车的防盾比二式炮战车要大得多,有多处观察缝,更具特色的是其后方可以向左右和上方三面打开的舱门,这样在危险度不高的地区仍然可以敞开防盾后部便于射击动作。二式炮战车改造自四一式山炮的主炮虽然口径一样,但是发射的弹丸威力和射程都远不及三式炮战车的九零式野炮。
三式炮战车主要由三菱重工负责生产,因为当时一式75毫米自走炮生产任务优先度较高,因此三式炮战车直到战争结束前也才生产了几辆,配属给本土的战车师团的炮战车中队,因此也没有投入实战的经历。
日本投降后由盟军拍摄的照片中出现了一些三式炮战车,出于对其性能的好奇,部分三式炮战车曾被运回美国本土进行测试,但测试情况不详。
图15. 带有完整炮塔的三式炮战车,典型特征是炮塔前部有一字型、T字型和十字型观察缝
图16、17、18、19、20. 带有完整炮塔的三式炮战车多个角度的照片,后部的三扇装甲门可以向左右和上方打开
三式炮战车基本资料:
重量:17吨
尺寸:车长5.52米,车宽2.29米,车高2.39米
乘员:5人
装甲厚度:12-25毫米
主要武器:75毫米三式战车炮
动力:三菱气冷12缸柴油发动机,170马力
最大速度:38公里/小时
最大行程:200公里
图21、22. 日本投降后大批被缴获的三式中战车和三式炮战车(一式自走炮的全封闭炮塔版),这些装备属于1944年最后组建的战车第4师团
图26. 模型作品中的细节描述,此时炮塔防盾左右两侧的小型装甲窗、顶部的两个舱门和后部的三个装甲门处于开启状态
图30. 1945年9月22日,在佐世保拍摄到的被美国海军陆战队缴获的一批(4辆)二式120毫米自走炮
图31. 1945年在佐世保拍摄的另外一张二式120毫米自走炮的照片
图32. 一名美军士兵在这批海军自走炮前的合影,并且手写上”日本坦克,佐世保,1945年10月“的字样
由于战争末期日本人销毁了大量资料,关于这种特型短120毫米自走炮的部署情况更少为人知。这些短自走炮被分配给横须贺第16海军特别陆战队,该部队可能包括两个大队,每个大队又包括两个中队。除了这些120毫米短管榴弹自走炮,还有一些两栖作战战车如特二式内火艇(Type 2 Ka-Mi,“卡-米”)和特三式内火艇(Type 3 Ka-Chi,“卡-奇”)也被分配给这个陆战队单位。
关于海军自走炮的使用方式,由于其底盘的特点决定了不可能通过两栖作战方式直接涉水登陆,只能是通过驳船或专用登陆艇来冲滩登陆,伴随步兵提供重型火力的压制任务。由于这款自走炮的重量偏大,且服役时间太晚,无法向没有良好港口设施的南方岛屿快速部署。日本投降后,美军在佐世保发现了一些特性自走炮,并留下了照片,随后这些装备全部被美军销毁,没有一辆车留存。
除了这种120毫米短管自走榴弹炮外,日本海军还尝试过将三式120毫米高射炮安装在一台损坏的九七式中战车底盘上。目前只有一张留存的照片显示了这种奇怪的组合,尚不清楚是不是仅有一辆试制车。关于这种兵器的实用性值得怀疑,如此大的火炮在如此小的底盘上产生的后坐力只会导致灾难性的故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