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小伙立下大功,成功破解西方发动机绝密技术,如今成大国工匠

文案|编辑:法拉
有个东北小伙子,硬是凭着一股子韧劲,把西方国家捂得严严实实的发动机绝密技术,给琢磨透了,这可不是小事情。
要知道,以前咱们国家在尖端工业这块,特别是飞机发动机里头那些精细到头发丝的零件,那真是想造也造不出来。
人家有技术壁垒,咱们就被卡着脖子,多少专家学者都挠头。
可就是这么个老大难的问题,最后让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给解决了,你说神不神奇?这事得从头说起。

那时候西方国家在航空发动机技术上头,那可是遥遥领先,有些核心技术,那是看家宝贝,捂得比啥都紧。
咱们国家想发展自己的航空事业,发动机就是那个绕不过去的坎。
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就等于命脉攥在别人手里,多憋屈啊!
当时,很多高精尖的零件,咱们是真造不出来,差距不是一点半点。
这个局面,就像一座大山压在心头,让人喘不过气。

可谁能想到,转机就出现在一个普通的车间里。
这个小伙子叫洪家光,是个地地道道的东北汉子。
他可不是什么科班出身的顶尖科学家,也没念过什么名牌大学。
他最初就是沈阳一家航空发动机厂里头的普通工人。
你想想,一个普通工人,最后成了攻克国家级难题的大功臣,这本身就是个传奇。
他拿到了奖金,还有数不清的荣誉,成了响当当的“大国工匠”。

洪家光这小子,从小家里条件不算好,沈阳农村的,所以特别懂事。
父母为了生计奔波,他看在眼里,就尽自己能力帮衬家里。
虽然穷,但爹妈也明白读书的重要性,一直咬牙供他上学。
那会儿可没现在这么好的九年义务教育。
初中毕业,因为家里经济实在困难,他没能继续上高中考大学,而是选择了一所技工学校。

不过你别小看那时候的技校,技术工人在当时可是很吃香的。
洪家光也争气,他知道自己家里情况,上技校也一点没马虎,卯足了劲儿学技术。
从家到学校,坐公交车都得四个钟头,这么长的时间,他也没闲着。
别人在车上聊天打盹,他就捧着书啃,硬是把四本厚厚的专业技术书给啃下来了。
有这份毅力,他不成事谁成事?

三年技校读完,他凭着拔尖的成绩,顺理成章地进了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公司。
就这么着,他成了一名一线技术工人,开始了他的工匠之路。
刚进厂那会,洪家光心里也是五味杂陈。
他原以为能天天看着飞机,研究高大上的发动机,肯定特带劲,结果一到车间,傻眼了。
那厂房,又小又破,机器比他年纪都大。
这跟他想的完全不是一回事啊!
换谁心里都得犯嘀咕,这地方能有啥出息?

他当时也迷茫过,不知道这条路该不该走下去。
后来他自己也悟出来了,不是因为有了梦想才去坚持,而是在坚持的过程中,梦想才会越来越清晰。
虽然心里七上八下的,他还是决定留下来,先找个老师傅带着学本事。
你还别说,洪家光真是干这行的料。
他不光比车间里其他人肯下功夫,脑子也活泛,有天赋。
在老师傅的指点下,他的技术突飞猛进,很快就超过了不少老师傅,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日子就这么一天天过,机会总会留给有准备的人。
那是2002年,厂里接了个特别急的任务,要加工一批金刚石滚轮。
这玩意听着普通,但在飞机发动机上可是关键部件,用来修正发动机叶片的,精度要求极高。
这次任务的要求比以往更高,按当时厂里的条件,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

就在大伙都觉得棘手的时候,洪家光站了出来,接下了这个重担。
那年他才24岁,带着一帮弟兄,没日没夜地泡在车间里搞攻关。
他们不断地试验,翻遍了能找到的资料,一点点改进加工方法。
你猜怎么着?还真让他给攻克了!
解决了这个金刚石滚轮的难题,算是为后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但洪家光心里明白,这还远远不够。

咱们国家航空发动机的底子本来就薄,要想真正搞上去,实现反超,就得有咱们自己的全新技术,不能老跟在别人屁股后面。
所以,完成了那个紧急任务之后,他心里就憋着一股劲,要搞出一套真正属于咱们中国人自己的核心技术。
接下来好几年,他就跟这事儿较上劲了,不蒸馒头争口气,非要把这事儿干成不可。
几年的时间里,他尝试了成千上万次,失败了再来,凭着一股子近乎疯狂的执着和韧劲儿。
最后,他真的研发出了一套全新的、成熟的滚轮精密磨削技术!

这项技术在2017年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奋斗了将近二十年,他从一个普通的车间工人,一步步成长为名副其实的“大国工匠”。
据说啊,就因为这项技术,美国那边曾经开出上千万美元的天价,想把他挖过去,结果他理都没理。
成了名,拿了奖,洪家光也没飘,还是踏踏实实地在岗位上,为国家的技术进步贡献力量。

咱们国家从来不缺人才,关键是怎么发现他们,给他们机会。
很多时候,那些真正能解决大问题的高手,可能就默默无闻地待在某个角落。
就像这次“工业大摸底”,一摸一个准,总能发现一些平日里不显山不露水,但身怀绝技的人,洪家光就是这样的典型。
他没有显赫的学历,也没有耀眼的背景,就是凭着对技术的执着和热爱,硬生生闯出了一条路。
这跟有些只会纸上谈兵,或者稍微有点成就就想着往外跑的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不是吗?

真正有本事的人,是把国家需要放在心上,是把攻克难关当成自己的责任。
在洪家光心里,“大国工匠”这四个字,不仅仅是个称号那么简单,它更代表着一种责任,一种精益求精、不断创新的责任。
他不是说说而已,是一直在用行动践行。
到现在,他已经拥有了7项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这可都是实打实的成果。
咱们国家的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大家都知道吧?
洪家光就多次参与了辽宁舰上舰载机的科研项目,为国防事业也立下了汗马功劳。

从一个技校生,到国家级技术难题的攻克者,再到参与国之重器的研发,洪家光的路,走得踏实,也走得精彩。
他这个人,外表看起来挺斯文,有点书生气的样子,妥妥的知识分子模样。
但骨子里,却有一股子不服输的“疯劲”,一股子钻研到底的韧劲。
或许也正是因为这种反差,这种内外兼修的特质,才让他取得了今天的成就,成为了我们这个时代值得尊敬的榜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