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罔顾警告,执意把港口卖给贝莱德,中国为何无法制裁贝莱德

社会 03-22 阅读:1229 评论:5

李嘉诚旗下长江和记实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和”)于2025年3月初宣布,以228亿美元(约合1657亿元人民币)的价格,将遍布全球23个国家的43个港口资产出售给美国贝莱德(BlackRock)牵头的财团,此举不仅引发了我国舆论的强烈反弹,也招致了中央层面的严厉批评。国务院港澳办转发香港《大公报》评论,直指此交易“丧权辱国”“背叛民族利益”,而外交部发言人毛宁更是在记者会上明确表态,反对任何“经济胁迫”损害他国正当权益。

然而,尽管舆论汹涌、中央警告清晰,李嘉诚依然推动交易快速达成,且交易标的精准避开了我国大陆及香港的港口资产,仅涉及海外业务。面对这一局面,一个尖锐的问题浮现:我国为何无法直接制裁贝莱德这家美国金融巨头?

这笔交易的背景耐人寻味。长和公告显示,出售的43个港口包括巴拿马运河两端的巴尔博亚港和克里斯托瓦尔港,这两个港口自1997年起由长和运营,2021年续约至2047年。如今,面对美国总统特朗普扬言“夺回”巴拿马运河的政治压力,李嘉诚选择迅速套现,将包括巴拿马在内的海外港口业务打包出售。

交易公布后,长和股价在3月5日暴涨21.86%,市值一度逼近2000亿港元,市场显然对这一“避险”操作投下赞成票。然而,我国舆论却将其视为对国家战略利益的背弃。巴拿马运河承载全球6%的海运贸易,是连接太平洋与大西洋的命脉,其港口的归属直接影响国际贸易格局。长和此举被解读为向美国资本“献媚”,尤其是在中美博弈加剧的当下,更显得意味深长。

事实上,李嘉诚的商业决策从来以敏锐著称。他曾在2010年代初高位抛售内地房地产资产,又在2022年陆续剥离欧洲基建项目,每一次都精准踩中市场拐点。此次出售港口,表面上是“纯商业行为”,但结合特朗普上台后的强硬姿态——包括威胁对我国船舶收取高额入港费、优先处理美国船只——不难看出,李嘉诚此举实为规避地缘政治风险的高明一招。

长和保留了深圳盐田港、香港葵青港等内地核心资产,年处理量达2200万标准箱(TEU),而出售的海外港口年处理量约6000万TEU,利润贡献却远低于内地业务。根据长和2024年财报,港口业务仅占总营收9%、利润20%,其中巴拿马两港利润占比不到1%。如此算来,这43个港口每年贡献约8亿美元利润,228亿美元的售价相当于28倍市盈率,堪称天价。难怪有人戏称,李嘉诚不仅卖了风险资产,还顺手甩掉了“不良包袱”。

然而,这场交易的深层影响远超商业范畴。贝莱德作为全球最大资产管理公司,管理资产高达11万亿美元,其背后站着美国华尔街的庞大资本网络。此次收购不仅让贝莱德一跃成为全球最大港口运营商——吞吐量可能超过新加坡PSA国际的6260万TEU,还将巴拿马运河这一战略要冲的控制权间接交到美国手中。

我国对此高度警惕,因为运河两端港口若完全“美国化”,未来可能通过提高我国船只通行费或限制通航权,增加我国企业的物流成本,甚至威胁海上贸易安全。外交部虽未直接点名长和,但毛宁“反对经济胁迫”的表态,显然是对这一交易潜在后果的警告。可即便如此,李嘉诚依然不为所动,交易推进速度之快令人咋舌——从3月4日公告到预计4月2日完成,仅一个月时间。

那么,为何我国无法直接制裁贝莱德,阻止这一交易或施加惩戒?首先得看交易的法律属性。这是一笔发生在海外的商业行为,长和注册地为开曼群岛,交易标的均为海外资产,买方贝莱德是美国公司,涉及12个司法管辖区的反垄断审查,包括美国、欧盟、巴西等,却不包括我国。

换句话说,这笔交易无需我国监管部门审批,我国法律的管辖权鞭长莫及。长和刻意保留内地及香港资产,显然也是为了规避我国的直接干预。更何况,贝莱德并非直接运营实体,而是通过旗下基础设施基金和瑞士码头投资公司(TiL)组成的财团接盘,进一步模糊了责任主体。即便我国想通过经济手段施压,比如限制贝莱德在华业务,也会发现其抓手有限。

贝莱德在我国市场的布局颇为低调但影响深远。自2020年获批设立外商独资公募基金公司以来,贝莱德已悄然渗透A股市场,2024年10月还公开表态对中国股票“战术性超配”。其持股遍布科技、消费、能源等多个领域,是苹果、特斯拉等巨头的幕后股东之一。

对我国而言,贝莱德既是外资引入的重要一环,又是金融开放的象征。若贸然制裁,可能引发外资撤离的连锁反应,动摇市场信心。更何况,贝莱德与我国金融机构的合作日益加深,比如与建行、工行等设立合资理财公司,一旦开战,殃及池鱼的风险不小。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外资持有我国A股流通市值占比约4.5%,其中贝莱德等机构投资者占了不小份额。这种深度绑定,让制裁成本陡增。

除此之外,国际法的约束也是绕不过的坎。世界贸易组织(WTO)框架下,成员国不得随意对跨国企业实施单边制裁,除非有明确证据证明其威胁国家安全。可贝莱德收购港口的行为,完全披着“商业交易”的外衣,找不到直接违反国际法的把柄。

我国若强行出手,可能被诉诸WTO争端解决机制,反过来落入被动。更别提美国一贯擅长“长臂管辖”,若我国制裁贝莱德,美国很可能以保护本国企业为由,反制我国在美资产或企业,形成以牙还牙的恶性循环。2018年美国制裁中兴、华为的前车之鉴犹在眼前,我国显然不愿轻易重蹈覆辙。

当然,有人会问,既然无法制裁贝莱德,能否通过外交手段施压巴拿马,迫使其取消与贝莱德的交易?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巴拿马运河虽由巴拿马政府控制,但其经济命脉高度依赖美国。2025年2月,巴拿马已迫于压力退出我国“一带一路”倡议,总检察长甚至认定长和的港口运营合同“违宪”。

在特朗普扬言驻军巴拿马的背景下,巴拿马政府更不敢得罪美国。3月14日至15日,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马辉率团访问巴拿马,试图挽回局面,但效果甚微。巴拿马前外交官尼赫米亚斯·哈恩直言,政府为迎合美国已“牺牲主权”,可见其立场已彻底倒向华盛顿。

而从更宏观的视角看,这场交易暴露了我国在全球化博弈中的软肋。港口作为战略资产,其控制权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可长和的海外港口网络,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布局成型,当时李嘉诚通过收购英资企业和记黄埔,拿下英国铁行集团的港口业务,又在1993年与深圳市政府合资成立盐田港,构建了覆盖亚欧美洲的立体化网络。

其中不少资产的归属权,无论名义上还是实际层面上,都属于私人企业,而非国家控制。我国虽是全球贸易大国,却在海外关键基础设施的掌控上力不从心。相比之下,美国通过资本运作,轻而易举地将巴拿马运河枢纽收入囊中,显示出其在全球资源配置中的霸主地位。

实际上,李嘉诚的选择并非毫无争议。香港资深投资人邵志尧认为,这“百分之百是政治决定”,是为了避开中美冲突的“磨心”。可也有评论指出,李嘉诚完全可以选择更高价卖给我国企业,既能赚更多钱,又能避免政治风波。

比如,我国中远海运港口位列全球第三,完全有能力接盘。可他为何宁愿卖给贝莱德?答案或许在于,他深知与我国交易需经过层层审批,且可能面临美国制裁风险。相比之下,贝莱德的报价虽不算最高,却能迅速成交,现金到手,风险归零。这种“现金为王”的逻辑,正是李嘉诚一贯的生存之道。

所以,这笔交易的本质,是李嘉诚在中美博弈中的一次“以退为进”。他放弃了海外港口的长期收益,换取了短期的高额回报和政治安全。而我国无法制裁贝莱德,既是法律管辖的无奈,也是现实经济层面的深度考量。

贝莱德CEO拉里·芬克曾说:“这些世界级港口促进了全球增长。”这话看似中立,却暗藏玄机——增长的受益者,显然是美国资本及其盟友。我国虽有不满,却只能在现有框架下寻找对策。比如,加快“一带一路”沿线港口建设,提升中远海运等国企的全球竞争力,以硬实力对抗软约束。

诚然,李嘉诚的决定让我国措手不及。据《华尔街日报》报道,中央高层对此震怒,认为他打乱了与特朗普谈判的筹码。可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未必全是坏事。长和的退出,反而让我国国企有了更多机会填补空白。比如,中远海运已在全球运营多个枢纽港,若能趁势扩张,或许可在未来扭转被动局面。只是,这需要时间和耐心,而眼下,贝莱德已然胜券在握,其吞吐量一旦超越PSA国际,全球港口格局将彻底改写。

因为地缘政治的复杂性,我国无法简单通过制裁解决问题。贝莱德财团中还有地中海航运(MSC)的身影,这家全球最大航运公司通过TiL控股70余个码头,运力占市场20.2%。收购完成后,其年处理量将从6500万TEU跃升至1.25亿TEU,逼近PSA国际的1.49亿TEU。这种航运与港口的垂直整合,进一步强化了美国及其盟友对全球供应链的掌控。我国若想反击,单靠外交施压或经济报复远远不够,必须从战略层面布局,增强自身的话语权。

如果单单从商业角度考虑,不牵扯政治站位,李嘉诚的商业投资和思维是无可挑剔的。95岁的他,再次展现了“高抛低吸”的财技。长和2023年上半年港口业务EBITDA为73.32亿港元,占集团11.6%,228亿美元的出售所得相当于14年现金流。在美联储加息周期顶点,他锁定了美元资产,既为集团转型数字基建(如欧洲电信业务)储备弹药,又为潜在经济衰退预留安全垫。这种魄力和眼光,确实令人叹服。可对我国而言,这却是全球化退潮下的一次警钟——当战略资产的控制权旁落,商业逻辑与国家利益的冲突该如何平衡?如果商人一味追求在商言商,而罔顾国家利益,这样的商业帝国哪怕再庞大,到头来也会沦为西方资本吞噬的对象!

当然,这场交易还未尘埃落定。12个司法管辖区的反垄断审查,可能成为变数。比如,欧盟若以竞争为由否决,交易就可能搁浅。可从目前态势看,美国的推动力不容小觑。特朗普在国会演讲中公开承认介入,贝莱德与白宫的私交也非秘密。长和股价虽在3月14日因我国批评暴跌6.4%,但整体趋势依然向好,显示市场对交易完成的信心。面对这一现实,我国只能在规则内寻找突破,而不是寄希望于单边制裁。

纵观全局,李嘉诚罔顾警告执意卖港,固然有其商业考量,但也暴露了我国在海外资产保护上的短板。贝莱德接盘后,全球贸易的底层规则正在重塑,我国船舶未来可能面临更多掣肘。可制裁贝莱德?谈何容易。它不仅是美国资本的台柱,更是全球金融体系的枢纽,动它等于动全球市场。更何况,长和的海外资产本就不在我国掌控之中,李嘉诚的选择不过是全球化逻辑下一味只考虑商业的必然。未来,我国要想避免类似被动,或许只能加速国际化布局,用实力说话,而不是空叹无力回天。

信息来源:

长江和记实业有限公司2025年3月4日港交所公告《证券时报》2025年3月19日报道《李嘉诚,刷屏!外交部回应!》《新浪财经》2025年3月13日文章《李嘉诚228亿“清仓”43个港口业务给美国财团,精明还是无奈?》《纽约时报中文网》2025年3月19日报道《长江和记计划出售巴拿马港口,遭中国政府强烈批评》《华尔街日报》2025年3月20日报道(涉及中央高层反应,未直接引用领导人姓名)巴拿马运河管理局2024财年报告Drewry《2024/25全球集装箱码头运营商年度回顾与预测》我国外交部2025年3月18日记者会实录

网友评论

精彩评论
  • 2025-03-22 12:26:57

    李嘉诚如果不卖给美国,美国还真会收拾他。俄乌战争中那些俄罗斯富豪就是例子。不卖给中国,最多在道德成面被谴责,当热点时间过去,日子还是那个日子,并不会受到太多影响,如果你是李嘉诚,你怎么选?

  • 2025-03-22 12:27:26

    李嘉诚如果不卖给美国,美国还真会收拾他,俄乌战争中那些俄罗斯富豪就是例子。不卖给中国,最多在道德成面被谴责,当热点时间过去,日子还是那个日子,并不会受到太多影响,如果你是李嘉诚,你怎么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