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港口大爆炸,幕后黑手是谁?
伊朗阿巴斯港这一炸,炸开的不仅是集装箱码头,更是在伊朗经济命门上,捅了个血窟窿。
2025年4月26日,位于伊朗最大港口阿巴斯港,突然发生了剧烈爆炸,现场浓烟滚滚、直冲天际,目前,此次爆炸已经造成至少14人死亡、750人受伤,随着救援行动继续,伤亡人数可能还会进一步上升。
至于爆炸原因,目前尚不清楚,伊朗总统佩泽希齐扬,已下令彻查。值得寻思的是,爆炸为何偏偏发生在美伊谈判的敏感时刻?摩萨德向来喜欢搞精准打击,之前伊朗核设施、科学家遇袭,背后都有摩萨德的影子,这次会否又是"看不见的手"?
在这之中,有3点不容忽视。第一,被炸的港口不简单。被炸的沙希德拉贾伊港,不仅控制着伊朗55%非石油贸易与85%集装箱吞吐,这场爆炸直接瘫痪伊朗进出口中枢,单日损失或达数亿美元。
同时,沙希德拉贾伊港距霍尔木兹海峡仅47公里,部署S-300防空系统及反舰导弹,是伊朗封锁海峡、威慑美军的双料要塞,爆炸若把这里防御给削了,必将动摇伊朗区域核心威慑力。
第二,事发时间不寻常。美伊第三轮核谈判于4月26日上午在阿曼启动,双方刚进入“严肃磋商阶段”,伊朗外长阿拉格齐称“讨论比以往更深入”。
而爆炸就发生在谈判首日午后,在这样的情况下,很难不让人联想到“阴谋论”,毕竟这事有过先例,2020年黎巴嫩贝鲁特港大爆炸,恰逢真主党与以色列对峙升级,精准打击谈判进程,此次事件同样选在美伊关系敏感节点。
第三,爆炸的原因扑朔迷离。截至目前,事假尚未定性,各方众说纷纭。
伊朗官方版:目前可以确定的是,发生爆炸的是“存放在港口的、可能装有化学品的集装箱”,但要对事故原因做出准确且专业的陈述非常困难且尚需时日。
纽约时报版:导弹燃料实验室事故。现场橙色烟雾,残留高氯酸铵痕迹,该物质需高氯酸钠与氯化铵合成,恰是伊朗固体燃料导弹的核心推进剂。若属实,导弹燃料实验室事故确有可能。
中东媒体版:摩萨德精准打击。2020年同一港口遭以色列网络攻击,且爆炸点邻近革命卫队海军基地。2021年伊朗启用IR-6离心机当日,核设施即遭网络攻击;2023年纳坦兹核基地爆炸,被指为其手笔。此次爆炸若为外部袭击,可能复制类似模式。
从获利者角度来看,以色列无疑也是最大的赢家。其一,破坏美伊和解。特朗普为竞选连任急需外交突破,但以色列担忧协议削弱其中东霸权,爆炸可制造“伊朗不安全”印象,迫使美国重回对抗路线。
其二,伊朗长期通过阿巴斯港向黎巴嫩真主党转运武器,包括火箭弹、无人机及导弹燃料。爆炸现场流言称“集装箱内装有运往真主党的固体火箭发动机”,虽未证实,但符合以色列打击伊朗海外军援的一贯策略。
其三,威慑伊朗核计划,展示“随时摧毁关键设施”的能力,延缓伊朗核进展。
伊朗现在的"处境",很尴尬,若是归咎以色列,便需军事报复,谈判可能直接崩盘;若承认是自身毛病,确实也过于拉胯,很难稳住国内情绪。不过,从总统佩泽希齐扬紧急派内政部长调查,却未中止谈判,已看出了他的选择。
难听的话不想多说,别把感情代入到国家之间,中东的博弈无关对错,只关乎谁更能承受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