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印度甘拜下风的孟加拉究竟有多脏?女性随地大小便,遍地是垃圾
提起南亚的“脏乱差”,多数人第一时间想到印度。但若真正走进孟加拉国,尤其是首都达卡,你会发现这里的混乱和污染早已超出常人想象——塑料袋漫天飞舞、垃圾堆成“假山”、女性露天如厕成为日常……这些场景背后,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系统性崩坏。
走在达卡的街头,最刺眼的不是破旧的建筑或拥挤的人群,而是无处不在的塑料垃圾。2023年达卡的环境报告显示,这座人口超过2000万的城市每天产生2400吨塑料垃圾,但仅有不到40%能被处理。剩下的垃圾去了哪里?它们堆积在街角、堵塞下水道、缠绕在电线上,甚至在老城区形成了一座被称为“塑料岭”的垃圾山。
这座“山”由八年的生活垃圾堆砌而成,表面甚至长出了芒草和藤蔓。讽刺的是,雨季一来,雨水混合着腐烂的塑料冲入排水系统,整座城市的主干道瞬间变成污水河道。联合国环境署的数据更令人心惊:达卡的PM2.5浓度超标六倍,露天焚烧塑料和垃圾腐烂释放的毒气是罪魁祸首。更可怕的是,市政供水中30%的样本含有微塑料,浓度最高超过安全标准的四倍。
孟加拉的环境问题不仅是“没人管”,更是“管不了”。达卡全市仅有3000名注册环卫工人,每人每天需处理8吨垃圾。而垃圾转运车仅76辆,其中近三分之一常年“趴窝”。政府并非毫无行动——2023年推出了“城市清洁形象计划”,但讽刺的是,宣传广告铺天盖地时,27座老旧公厕却因翻新停滞被迫关闭,进一步加剧了如厕难题。
这种治理的滞后直接导致居民与政府的冲突。2023年达卡发生了19起与市政服务相关的抗议,其中76%涉及垃圾围堵和污水问题。在穆罕默德街道,居民甚至围堵垃圾车,高喊“你拉不走我们的命根子”。这些冲突无关政治,纯粹是生存压力下的绝望反抗。
如果说塑料污染是城市的“面子问题”,那么如厕困境则是撕裂社会尊严的“里子”。孟加拉农村地区60%的女性没有固定卫生设施,47%的学校缺乏分性别厕所。2023年,超过20%的女童因如厕困难和经期卫生问题,每年缺课超过30天。
在城市贫民窟,情况同样糟糕。达卡的1600座公厕集中在商业区和政府大楼周边,贫民窟和城郊地带几乎“一厕难求”。女性夜间露天如厕成为常态,38%的人在此过程中遭遇过性骚扰或威胁。11岁的拉芙娜在操场角落解决生理需求的故事,折射出整个国家基础教育的困境——当女孩连上厕所都需提心吊胆,谈何安心读书?
孟加拉的城市化进程暴露了最残酷的贫富差距。达卡西城区的“天空公寓”配备空气净化器和独立排污系统,而仅一街之隔的贫民窟,居民喝着与污水同管的“自来水”,街角的“厕所”用破布围成,排队需20分钟。
这种割裂不仅是资源分配问题,更是治理体系崩塌的缩影。联合国人居署指出,孟加拉的城市扩张缺乏公共服务配套,权责错配、监管真空让城市变成“住不起也走不了”的牢笼。当呼吸、饮水和如厕都成为奢侈,普通人冲出家门抗议,不过是呼吸困难后的本能挣扎。
孟加拉的困境无法简单归咎于“政府不作为”或“民众素质低”。它是殖民历史遗留的基础设施薄弱、激进城市化带来的资源透支、全球资本主导的塑料产业扩张等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
这里的垃圾山、污水河、露天厕所,不仅是环境问题,更是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被迫吞咽的苦果。当全球讨论碳中和与可持续发展时,孟加拉人仍在为最基本的生存权而战——他们需要的不是同情,而是一场从制度到技术的系统性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