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云社招生,京剧名家求援,曲协秘书长呼吁,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推荐 03-21 阅读:0 评论:0

您有没有发现一个怪现象?现在听京剧的老艺术家们在直播间里喊“快救救我们”,相声协会的领导们天天发愁小剧场没人来,可扭头一看德云社的票啊——好家伙,抢票比春运火车票还难!前两天我在大麦网蹲点抢郭德纲跨年专场的票,您猜怎么着?开票三秒钟就显示“缺货登记”,这火爆程度堪比顶流歌星演唱会。这事儿说起来真有意思。记得去年中秋节,我陪家里老爷子去听某京剧院的折子戏。老爷子是资深票友,可那天台下坐着的观众掰着手指头都能数清楚。散场时听见后台两个老演员叹气:“现在年轻人宁可去听相声,也不愿意看咱们这国粹。”这话说得人心酸,但转头看看德云社的年轻观众,乌泱泱坐满五千人体育馆,手机灯晃得跟银河似的,您说这差距咋就这么大呢?要说郭德纲这人确实是个人才。前些日子他在直播间里聊招生,我蹲着看完了全程。您知道现在想进德云社有多难吗?去年龙字科招生,四十多万人报名,最后就收了十九个。这淘汰率比考清华北大都吓人!也难怪,现在德云社的演员们个个都是香饽饽。就说去年刚出师的龙字科彭龙海吧,学艺才四年就能开专场,票卖得比某些流行歌手还快。可能有人要问了:德云社凭啥这么火?要我说啊,人家是真把传统艺术玩明白了。您看现在年轻人追星要什么?要互动、要新鲜感、要能发朋友圈炫耀。德云社的演员们在台上能说学逗唱,下了台在抖音上拍段子,在综艺里当嘉宾,连大褂穿搭都能上热搜。这哪是曲艺社团啊,整个一造星工厂!反观某些传统院团,还端着“艺术家”的架子。我认识个评剧团的老师,前年好不容易排了新戏,结果宣传海报还是手写的,贴在小剧场门口连个二维码都没有。您说现在年轻人哪会特意跑去看海报?要我说啊,这年头酒香也怕巷子深,传统艺术要活就得先学会“不端着”。

话说回来,德云社这么火也有烦恼。郭德纲在直播里倒苦水,说现在最愁的不是没观众,是缺演员!您听听这凡尔赛的——全国巡演排到后年去了,海外专场都开到非洲了,演员们连轴转都赶来。这不,刚过完年就要招腾字科学员了,听说连招生的直播间都安排上打赏功能了,这是要把选拔赛搞成真人秀的节奏啊。您可能不知道,德云社现在可不光说相声。鼓曲社的赵芸一,去年在纲丝节上唱了一段京韵大鼓,视频点击量破了两千万。麒麟剧社排的新编京剧《杨乃武与小白菜》,愣是把悬疑剧的套路搬上京剧舞台,年轻人看得津津有味。要我说啊,传统艺术不是没人看,是得会变着花样给人看。这事儿让我想起去年在天津茶馆遇见的趣事。当时台上一对相声新人正说《报菜名》,台下几个大爷听得直摇头:“这贯口说得还没我利索呢!”结果散场时一看,门口排队的全是等着和演员合影的姑娘们。您说这艺术水平重要还是观众缘重要?要我看啊,现在这时代,能把传统玩意儿卖出票去就是真本事。话分两头说,德云社这么搞也有人不乐意。前些日子刷到个老艺术家的采访,说现在的年轻演员“基本功不扎实,就会耍贫嘴”。这话听着耳熟吧?二十年前他们也是这么说郭德纲的。要我说啊,老前辈们的担心不是没道理,但时代在变,观众的口味也在变。您说当年梅兰芳先生要是活到现在,会不会也开直播唱《贵妃醉酒》呢?

您猜德云社下一步要干啥?听说今年要办曲艺主题的游轮嘉年华,相声专场、京剧堂会、评书茶座一应俱全,还能跟演员们甲板上合影。这主意绝了!想想看,带着全家老小坐着游轮听曲艺,既传统又时髦,发朋友圈都倍儿有面子。要我说啊,传统艺术要想活,就得先让人愿意走进来。说到这儿,我倒想起个有意思的现象。现在德云社的观众里,三成是真爱听相声的,三成是追星来的,剩下四成纯粹是图个热闹。但这有什么关系呢?去年跨年专场,我旁边坐的小姑娘全程举着荧光棒,散场时跟我说:“本来冲着张云雷来的,结果发现京剧也挺有意思的。”您瞧瞧,这不就是最好的传统文化普及吗?可能有人要问:照这么发展,传统艺术会不会变味儿?要我说啊,老祖宗的东西就像老房子,得有人住才能保持生气。您看现在年轻人给相声演员打榜、给京剧唱段做混剪、把评书台词做成表情包,这不就是新时代的传承吗?总比让传统艺术躺在博物馆里强吧?最后说个真事。我邻居王大爷,资深京剧票友,以前提起德云社就撇嘴。上个月被孙子拉着去听了场麒麟剧社的《四郎探母》,回来逢人就夸:“那个叫陶阳的小伙子,唱得真有马连良先生年轻时的范儿!”您看,这就是郭德纲的聪明之处——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把老观众慢慢拉回来。

说到底啊,传统艺术就像棵老树,光靠浇水施肥不够,还得会修枝剪叶。德云社这路子虽然争议大,但确实让曲艺这棵老树发新芽了。您要是路过天桥德云社门口,看看那乌央乌央的排队人群,再听听剧场里传出来的满堂彩,就知道传统艺术离死还远着呢!各位看官,您觉得传统曲艺是该守着老规矩,还是得像德云社这样折腾?欢迎在评论区聊聊您的看法。要是您也抢过德云社的票,不妨说说您的抢票经历,让大伙儿乐呵乐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