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art清醒感:不做更多,只做更对
上海车展,smart展台中央,一辆涂满跳舞小人的精灵#3 Keith Haring艺术车,和一旁低调却锋利的精灵#5 BRABUS超能版,共同撑起了这场属于灵感与力量的双重故事。
当人群在高功率、长续航、辅助驾驶之间穿梭时,smart用一种几乎反潮流的姿态,安静而固执地搭建着自己的空间,只为了在变化之中,留住一些品牌最初的信念。
展台后方的采访区,汽车十三行见到了smart品牌全球公司销售、市场及售后运营高级副总裁易寒,以及研发副总裁羊军。两位负责人与到场媒体面对面,谈产品,谈品牌,更谈在这一轮智能电动大潮中,smart想走的那条不那么轻易的路。
易寒说:“真正的跨界应基于用户需求的一致性和共鸣,而非简单的品牌联名或标识叠加。”羊军则直言:“我们不希望做一个极致的主流产品,希望保留smart一贯的灵动、时尚和都市感。”
采访进行得很快,却也很密。在有限的时间里,我们看到的是一套清晰而内敛的价值体系。smart不拒绝扩张,但更在意在扩张中保持清醒;不抗拒流行,但始终保有独立。而真正支撑这份清醒的,是从一开始就写进品牌基因里的信仰。从艺术,到都市文化,到产品设计,smart始终用自己的方式,抵抗着时代的单一化。
01
“art”被写在品牌的命名中
27年前,当大部分汽车品牌还在追逐动力与机械参数时,smart已经把“art”写进了名字。易寒回溯道:“smart是唯一一个在品牌名称中包含‘art’(艺术)一词的汽车品牌,体现了我们对艺术与设计的重视。”这种底色,在智能化的时代,用新的方式延续了自己对灵感与共创的坚持。
在这届车展上,smart以三件具体作品展现了对艺术与科技融合的探索:#3 Keith Haring艺术车全球首秀,#5 BRABUS超能版正式上市,以及与森海塞尔共创的移动艺术影院。每一个项目,都在以不同形式诠释同一个理念。易寒强调:“真正的跨界应基于用户需求的一致性和共鸣,而非简单的品牌联名或标识叠加。”跨界,不是叠加,而是内化。
在跨界合作的深度上,羊军给出具体注解。他指出:“除了品牌层面的合作,我们在产品上也进行了深入的结合,例如与BRABUS的合作,从前期造型到产品性能目标设定,再到活动推广,双方团队深度融合。”在smart,这种共创并非仅仅停留在设计层面,而是贯穿到功能与性能体系。
Keith Haring艺术车的亮相,将这种精神进一步具象化。smart官方资料提到:“smart与Keith Haring通过产品与艺术的交融,一同open your mind,传递相通的生活热情与世界观。”不是为了制造噱头,而是通过真实的艺术合作,将品牌精神从理念落到可感知的作品。
而森海塞尔移动艺术影院,则把这种跨界拓展到了感官体验领域。smart方面强调:“森海塞尔对于音频的专业性、领先性,是世界公认领先。”在车展现场,用最高规格的7.1.4声道布局、超2000瓦输出功率,打造沉浸式音乐体验,既是对技术的致敬,也是对艺术的致敬。
在智能电动化浪潮裹挟下,许多品牌选择以性能、参数、规模为焦点,而smart仍坚持用跨界之名,搭建起人与城市、人与灵感之间的桥梁。这种坚持,不是自我标榜,而是源自清晰而一贯的品牌认知——探索世界的更多可能,而不是在喧嚣中迷失。
02
smart不是做更多,而是做更对
在新能源汽车行业快速增长的背景下,中型纯电SUV成为竞争最为激烈的板块。面对这一拥挤赛道,smart没有选择在尺寸、价格、参数堆砌中盲目跟随,而是坚持以差异化路径应对挑战。
羊军指出:“我们不希望做一个极致的主流产品,希望保留smart一贯的灵动、时尚和都市感。”因此,在精灵#5的造型上,smart刻意避免了方盒子设计的简单复刻,而是提出“圆中带方、方中带圆”的独特风格,强调耐看与辨识度,而非一味追求第一眼的冲击感。
这种坚持延续到了用户理解上。易寒分析道:“精灵#5的用户画像与精灵#1有所不同,男性客户占比更高,用户更关注智能驾驶、辅助系统的体验,激光雷达的选装率超过70%。”这意味着,smart不仅在设计上坚持独立性,在用户需求上也主动识别和满足了更深层次的理性价值诉求。
在产品阵列上,精灵#5 形成了两大阵型。#5 BRABUS超能版,以475kW最大功率、3.8秒百公里加速、800V快充平台,重新定义了都市SUV的性能边界;而#5超长续航豪华四驱版,则以500mm涉水能力、45°爬坡、智慧四驱系统,打开了新能源SUV的全地形可能。这不是一味扩展产品线,而是围绕同一精神,细分出不同需求人群的使用场景。
尽管如此,smart也清醒地看到了眼前的挑战。易寒坦言:“从销售前线反馈,精灵#5的认知开口依然没有完全打开,一线销售有畏难情绪,需要通过标杆案例去建立信心。”面对现状,smart没有选择以短期价格战来换取关注度,而是坚持通过产品体验和品牌认知的长期积累,逐步打破市场偏见。
在越来越多企业通过堆叠配置、快速迭代来试图赢得眼球的当下,smart以精灵#5为代表,提出了另一种选择:不是做更多,而是做更对。这种路径艰难,但它让品牌在浮躁的市场中,保留了一种罕见的清醒。
03
smart如何实现逆流突围
smart选择了另一条更漫长但更有意义的道路。
面对行业普遍性的“内卷”现象,易寒指出:“短期通过价格战获得销量是简单的,但真正能赢得用户的,是产品本身的体验与价值感知。”在smart看来,卷价格只是表象,卷体验、卷品牌力,才是长期主义的真正考验。
在经营策略上,smart坚持把销量规模放在毛利率前面。易寒坦言:“我们短期并不以单车毛利为唯一指标,而是要确保渠道伙伴能有合理盈利,形成健康可持续的发展节奏。”这不仅是对自身品牌健康度的考量,也是对整个渠道生态负责任的态度。
这种选择背后,是smart对体系竞争力的高度自信。羊军分享道:“smart产品开发周期通常在3.5年左右,改款车型也需要8个月以上,这样的周期能够确保每一款车在上市时都有足够完善的产品体验。”在快速发布、匆忙迭代成为常态的行业环境下,smart坚持以时间换取品质,以节奏捍卫品牌的尊严。
在智能化领域,smart同样选择了务实推进而非激进炫技。羊军强调:“我们在智能辅助驾驶上坚持小步快跑,尽可能快地把成熟的功能落到实际体验中,而不是为了技术炫耀而堆砌不必要的功能。”以精灵辅助驾驶系统为例,通过可选装激光雷达、双Orin-X芯片,提供覆盖高速到城市的端到端体验,同时兼顾了体验性与安全性。
在品牌表达上,smart也坚持全球统一的理念。易寒表示:“open your mind作为我们的品牌主张,是全球一致的,不会翻译成中文。”这不仅是一句口号,也是smart在品牌认知体系中,强调文化开放、拒绝标准答案的一种自我坚持。
smart没有试图用短期爆量来解决品牌问题,也没有在喧嚣中迷失自我。反而是选择了一条更难走、但更有力量的路:用真实的产品体验赢得时间,用时间赢得用户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