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大王”曹德旺:创业至今,我从未动用过哥哥的任何政治资源

曹德旺,这个名字在中国商界几乎无人不知。他被誉为“玻璃大王”,是福耀玻璃集团的创始人,用几十年时间把一家濒临倒闭的小厂变成了全球知名的汽车玻璃制造巨头。但别看他后来成了大企业家,小时候的日子可不好过。

曹德旺1946年出生在福建福清。曹家祖上算是有点家底,父亲曹河仁年轻时在上海滩闯荡,还持有永安百货的股份,算是个有头有脸的人物。可惜好景不长,1949年全家迁回福建时,一艘装满家当的货船沉了底,曹家的财富一夜之间没了。从那以后,日子就过得紧巴巴的。

家里穷,曹德旺连书都没读完就辍学了。那会儿他才十几岁,就得跟着父亲出去谋生计。父子俩干过不少营生,最常见的是倒卖烟丝。那年代物资紧缺,烟丝是稀罕货,但这生意风险也大,搞不好就得吃官司。
曹德旺后来回忆,那时候他和父亲半夜出门,低着头走街串巷,生怕被人发现。后来烟丝生意做不下去了,他又改行卖水果。凌晨三点,天还没亮,他就蹬着一辆破自行车,后面驮着三百斤重的果筐,沿着泥泞的山路跑。风吹得脸生疼,满身土,他也只能咬牙扛着。一天下来,能赚个两块钱就算不错了,全家就靠这点钱过活。

曹德旺还有个哥哥叫曹德淦,后来在政界混得不错,当过福建省副省长。但那时候曹德淦还是个学生,家里没钱供他读书,曹德旺就硬着头皮把哥哥的学费扛了下来。他自己说过:“哥哥上学的钱,都是我卖东西攒出来的。”这话听着简单,却透着他小小年纪就得挑起家庭重担的苦。

曹德旺的创业故事,得从1976年说起。那年,他30岁,在福清高山镇一家小玻璃厂当采购员。这厂子当时已经不行了,设备老得掉渣,工人干活也没劲儿,账面上全是窟窿。曹德旺在这儿干了几年,看透了厂里的门道。到了1983年,他一咬牙,决定把厂子盘下来。他把攒下的钱全掏出来,还借了点外债,硬是把这家破厂承包了。

接手厂子后,曹德旺没想着干别的,就盯着一个方向——生产汽车玻璃。为啥选这个?那时候中国汽车工业刚起步,路上跑的车越来越多,可汽车玻璃基本靠进口,国内压根没啥像样的供应商。
曹德旺瞅准了这个机会,心想:“外国人能做的,中国人咋就不能做?”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厂里设备不行,技术也缺,他只能自己上阵。每天泡在车间,摆弄那些吱吱响的老机器,研究怎么把玻璃做得又平又结实。没日没夜地干,手上磨出一层茧子,衣服上全是油污,他也没喊过一句累。

功夫不负有心人,折腾了一段时间,厂里终于做出了第一批合格的汽车玻璃。曹德旺带着这批货跑去推销,凭着质量过硬和价格实惠,慢慢打开了市场。那会儿他常说:“中国人得用上自己的玻璃。”这话不是喊口号,而是他实打实的信念。
福耀玻璃的崛起1987年,曹德旺正式成立了福耀玻璃有限公司。公司刚起步时,规模不大,但曹德旺有股不服输的劲儿。他带着一帮工人,没啥高科技设备,就靠手工打磨技术,一点点把产品质量提上去。厂里条件艰苦,夏天热得像蒸笼,冬天冷得手脚发麻,可他每天都第一个到车间,最后一个走。穿着布鞋,踩在满是灰尘的地面上,他盯着每块玻璃,确保没一点瑕疵。

几年下来,福耀的名声传开了,不少汽车厂开始找上门来。1993年,福耀玻璃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成了中国第一家引入独立董事的上市公司。这在当时可是件大事,曹德旺也从一个乡镇企业家,摇身一变成了资本市场的风云人物。上市后,公司有了更多资金,他没拿去挥霍,而是投到技术研发上。设备换新的,工艺改进了,福耀的玻璃质量越来越好,市场也越做越大。

曹德旺的管理风格挺接地气。他不爱坐办公室,天天在车间转悠,跟工人聊生产,跟技术员聊改进。他常说:“厂子是大家的饭碗,得靠大家一起干。”这种务实的态度,让福耀上下一条心,发展得越来越稳。
面对质疑:哥哥的资源,我没用过曹德旺事业做得风生水起,可外界的议论也多了起来。他哥哥曹德淦在政界一步步高升,从漳州市委书记干到福建省副省长,有人就开始嘀咕:曹德旺这么顺,背后是不是靠哥哥撑腰?坊间传言不少,说什么福耀能拿项目、批政策,全是曹德淦在后面帮忙。还有人说得更直接:“没点关系,哪能这么快发起来?”

这些话传到曹德旺耳朵里,他从不含糊,直接站出来澄清:“创业到现在,我没用过哥哥的任何政治资源。”他算了笔账给大家听:自己1976年进厂子时,曹德淦还在基层当小职员,根本没啥权力;1983年承包厂子时,哥哥也才刚混出点名堂,连帮忙的门路都没有。曹德旺说得实在:“那时候我每天在厂里抠技术,累得跟狗似的,哪有空去找人走后门?”
他还讲了件往事。1986年,有人举报他“投机倒把”,说他非法经营,县里派人来查厂子。那会儿他要是真有哥哥撑腰,随手打个电话不就摆平了?可曹德旺没这么干。他跑去跟调查组解释,拿账本和订单一条条对,最后硬是用事实证明自己没问题,风波才平了。他说:“生意得靠自己闯,靠别人迟早得栽。”

后来曹德淦当了副省长,地位高了,可那时候福耀已经站稳脚跟,根本不需要谁来“罩着”。曹德旺从不主动提哥哥的职位,更不想让人觉得自己的成功是沾了光。他用几十年埋头苦干,证明了福耀的每一步,都是自己和团队拼出来的。
打国际硬仗福耀发展到2000年左右,已经不满足于国内市场,开始往海外闯。产品卖到了北美,可没多久就碰上了麻烦。2001年,加拿大先跳出来,指控福耀“倾销”,美国也跟风加入,搞了个反倾销诉讼。这事儿对曹德旺来说是个大坎儿,对方想用高关税把中国玻璃挡在门外,福耀的海外生意眼看着要黄。

曹德旺没退缩。他带着团队,跟律师一起研究案子,翻文件、查数据,整整打了几年官司。应诉花了上亿人民币,压力大得喘不过气。可他认定一条理儿:“中国人做得好,凭啥让人随便踩?”2005年,官司终于赢了,福耀保住了北美市场。这场仗打得漂亮,全程没靠任何政治力量,就是曹德旺带着团队硬扛下来的。
胜诉后,曹德旺没得意忘形,反而更低调了。他常说:“国际市场靠的是质量和技术,不是别的。”这场硬仗,让福耀在全球站稳了脚,也让同行刮目相看。
赢了反倾销官司后,福耀的路越走越宽。曹德旺把心思全扑在技术上,每年砸大笔钱搞研发。厂里引进了新设备,生产线上工人们操作得有条不紊,一块块玻璃成型后光滑得像镜子。他常去检查成品,盯着看有没有划痕,质量不过关的直接返工。他的执着,让福耀的玻璃成了国际品牌的标杆。

到今天,福耀已经是全球第二大汽车玻璃供应商,客户遍布世界各地,连奔驰、宝马这样的巨头都用他们的产品。曹德旺没停下脚步,2016年,他在美国建厂,直接把生产线开到人家门口。这步棋走得大胆,也让福耀的名字在国际上更响。
除了做生意,曹德旺还热心公益。2011年,他拿出几十亿成立了河仁慈善基金会,钱都投到教育和医疗上。算下来,他捐的钱超过百亿,可他自己还是那副朴素样儿,穿件普通衬衫就去基金会开会。他说:“赚了钱,就得回馈社会。”这话听着实在,也干得实在。

回过头看,曹德旺的创业路真不容易。从一个穷小子,到蹬自行车卖水果的少年,再到承包小厂、带着福耀走向世界,他一步没踩空,全靠自己摸爬滚打。他没读多少书,却凭着对市场的敏感和一股不服输的劲儿,把不可能变成了现实。
面对“靠哥哥”的质疑,他从不废话,直接用事实说话。几十年下来,福耀的成绩摆在那儿,谁也挑不出毛病。他的故事告诉大家,成功不用靠关系,只要肯干、敢拼,总能闯出条路。

曹德旺如今还是那个务实的老头儿,走在厂里检查设备,跟工人聊家常。他的坚持和努力,不光让自己成了传奇,也给无数人打了气。他的经历证明,只要有信念和毅力,普通人也能干出不普通的事儿。
网友评论
-
2025-04-05 19:48:58
原来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