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锤!西湖大学首次省外招本科生,新型高校成学子新选择

教育 04-29 阅读:85 评论:0

4 月 29 日,上海市教育考试院发布西湖大学首年在沪本科招生信息,名额不多,引人关注。从西湖大学到福耀科技大学,这些非传统公办的新型高校今年接连扩大招生或首度招生,同时一些相对拥有 “新面孔” 的中外合作大学也在 “摇人” 招生中。

从综合评价录取,到本硕博连读,同类新校的招生和办学方式,往往不停留在高考成绩一条线、一刀切,而是更倾向于个性化的按需 “自招”;同样,此后的人才培养链,也多以贯通式、高端型、国际化为主,这都成了包括上海在内长三角考生的 “小而美” 新选项。

一、首年在沪招生 30 人

29 日,上海市教育考试院发布了《2025 年西湖大学在沪综合评价招生简章》,这是西湖大学首次在沪招生。

根据招生简章,2025 年西湖大学在上海综合评价招生人数不超过 30 人。招生专业为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工程、人工智能、临床医学。高考选考科目要求方面,除临床医学要求物理、化学、生物选考其中一门即可外,其他专业均要求物理必选。

根据安排,4 月 29 日至 5 月 31 日,考生可登录西湖大学本科招生网报名系统报名,按系统要求如实填写各项信息,并上传相关材料扫描件。

西湖大学在上海的选拔程序包括初评、高考、复试和录取。其中,初评主要结合考生的学科特长、创新潜质、平时成绩、综合素质等方面进行。

初评结果分为 A、B、C 三档,分别可获得高考成绩达到特殊类型招生控制分数线,即予以录取;高考成绩达到特殊类型招生控制分数线,学校将结合复试成绩从高到低排序,择优录取;以及不再参加后续选拔环节,也不予录取。

获得 A、B 档资格的考生均须参加高考,且高考投档成绩须达到上海市特殊类型招生控制分数线。复试将于 6 月中旬举行,采取现场面试的形式,重点考察学生的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想象力、沟通表达能力、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和创新潜质。面试将全程录音录像。

录取方面,获得 A 档资格的考生,高考成绩达到上海市特殊类型招生控制分数线,即予以录取。获得 B 档资格的考生,高考成绩达到上海市特殊类型招生控制分数线,学校将结合复试成绩从高到低排序,择优录取。

投档成绩相同时,按复试成绩从高到低排序;若投档成绩与复试成绩均相同,则分别依次按数学、语文、外语成绩从高到低排序。

二、招生省份扩大到 6 个

据悉,经审批,在浙江省 “创新班” 招生试点的基础上,2025 年西湖大学将首次面向省外,即上海市、江苏省、河南省、广东省、重庆市招收本科生。

其中,在上海市、江苏省和广东省开展综合评价招生,而在河南省和重庆市通过普通高考招生。同时,浙江省内,也在 “创新班” 招生基础上增加综合评价招生方式。

西湖大学是一所社会力量举办、国家重点支持的新型高等学校,2018 年 2 月 14 日获教育部批准设立,是教育部、浙江省共建高校。学校面向全球选聘了 247 位博士生导师,90% 以上从海外直接引进。

同为 “高起点、小而精、研究型” 的福耀科技大学今年正式获批设立,就计划招收 100 名以内学生,主要采取本硕博贯通培养模式。

三、打破传统招生模式

近年来,不少新型高校纷纷打破传统招生模式,在招生中突出创新、交叉、国际化等特色,让一些有专长的学生脱颖而出。

例如,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今年在上海的招生模式为高考本科提前批 + 综合评价并行的 “双轨制” 招生录取模式。其中,综合评价招生即 “631” 模式,高考成绩占 60%,入学测试成绩占 30%,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成绩占 10%。

同时,对于在学科竞赛、科技创新、文体艺术等领域有突出表现的考生,还设有 “卓越计划”,符合报名条件的考生通过初审后可直接获得面试资格,表现优秀者可获得额外的 5 分或 10 分加分。

从上海纽约大学到昆山杜克大学,这些中外名校合作举办的独立法人高校,不仅面向全国也面向全球接受申请入学。

以上海纽约大学为例,今年计划录取 251 名中国籍学生和 249 名国际学生。本科招生全球申请总数接近 2.4 万人,创下历史新高。按照惯例,上纽大本科录取不以高考成绩为唯一标准,招生委员会将结合学生在 “校园日” 活动中的表现、高考成绩、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及综合素质评价等,通过多元化的评估体系来录取学生。

昆山杜克本科招生申请也是连续三年刷新纪录,今年从全球 144 个国家收到的国内外申请总数达到 11884 人。其中,来自中国的申请 6002 份,比去年增长 15%;国际学生申请 5882 份,比去年增长 25%,均创新高。

按其计划,2025 年本科生招生名额从 500 人增至 550 人,其中国际学生 165 人,中国学生 385 人,本科生总规模将稳步增长至 2200 人。

在业内人士看来,这些新型高校的出现,为中国高等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它们在招生和培养模式上的创新,有助于选拔和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也为考生提供了更多元化的选择。

同时,这些高校的发展也将推动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促进高校之间的竞争与合作,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对于考生来说,选择这些新型高校,意味着有机会接受更加个性化、国际化的教育,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和个人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