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盟友到勒索:中企46亿美元输血22年,反遭尼日尔资源绑架

历史 03-20 阅读:48 评论:0

文/编辑:小西

3月13日,尼日尔军政府以“薪资不公”“本地化不足”为由,勒令三名中国石油高管48小时内离境,并查封中石油炼油厂账户、关闭中资酒店。

这让中尼两国22年的能源合作陷入冰点,这看似很突然,其实背后却隐藏着4亿美元债务违约、资源利益争夺与政权合法性危机。

中石油在尼日尔创造的沙漠奇迹曾让世界惊叹,2003年起累计投资46亿美元,建成全产业链石油工业体系,贡献该国10%的GDP。

但2023年政变后,军政府将资源主权觉醒的枪口对准昔日伙伴。

尼日尔军政府驱逐中方企业高管,背后究竟是养肥再宰的算计,还是中企出海必经的阵痛?

撒哈拉沙漠里的“中国奇迹”

尼日尔东南部的乍得盆地,曾被西方石油公司视为“地质学家的噩梦”。

因为此地地表温度高达50℃,疟疾与脑膜炎肆虐,骆驼仍是主要运输工具。然而2003年,中石油勘探队顶着沙尘暴进驻,在阿加德姆油田打下第一口油井。

经过八年艰苦勘探,2011年奇迹诞生,探明可采储量3.24亿桶的油田投产,462公里输油管道贯通沙漠,日加工2万桶的津德尔炼油厂落成。

尼日尔从此从石油进口国变身出口国,成品油价格从每升2.5美元骤降至0.6美元。

中尼合作不仅改变了尼日尔的能源格局,更深度融入当地民生。

中石油捐赠教室、水井,在恐怖袭击中援助灾民,疫情期间援建诊所。

根据数据显示,阿加德姆项目年产值占尼日尔GDP的10%,每年上缴利税占该国税收的八分之一。时任石油部长马哈曼·萨尼·穆罕默杜曾盛赞:“中国帮助尼日尔圆了石油梦!”

随着合作深化,2019年,中石油正式开启尼日尔-贝宁原油外输管道的建设工作。

这条被视作“能源大动脉”的管道总投资达40亿美元,全长2000公里,设计的日输送量为9万桶原油,管道一路延伸,直接连通至贝宁的塞梅港。

至2024年首船原油出海,尼日尔90%的石油出口依赖这条管道,成为撬动西非能源格局的关键支点。

从合作伙伴到敌人

2023年7月尼日尔政变后,军政府对中石油发起连环打击。要求原油分成比例从15%强行提至30%,并以“税务稽查”名义追缴1.3亿美元。

石油部长乌马鲁更是公开指控“外籍员工薪资是本地人6倍”“财务数据被中方垄断”,煽动民意反华情绪。

最致命的是2024年3月,尼日尔以原油抵押向中石油借款4亿美元缓解财政危机,一年后却无力偿还,转而以驱逐高管施压债务重组。

中石油运营的炼油厂占全国70%燃料供应,驱逐令导致汽油价格飙升至8000奈拉/升,边境油罐车排队超5公里。

与此同时,中资阳光国际酒店被查封,理由为“歧视性经营”“税务违规”。这家2015年开业的酒店主要服务中石油员工,累计接待超10万人次,如今却成为了尼日尔的眼中钉。

谁在撕裂中尼合作?

尼日尔军政府的强硬姿态,与其国内政治困境密切相关。政变后支持率一度跌至32%,但通过炒作“反殖民叙事”,支持率回升至48%。

这种民意操纵难以掩盖现实困境,其国内汽油短缺、通胀率高达18%,财政赤字占GDP的7.2%。

效仿邻国尼日利亚推行的30%管理层本土化和同工同酬政策,本质是为转移民众对经济低迷的不满。

尼日尔还撕毁了与法国防务协议,接管法国欧安诺集团铀矿,终止美军反恐基地;同时引入俄罗斯“非洲军团”提供安全支持,2024年签署军事合作协议。

值得注意的是,路透社、彭博社等西方媒体密集渲染“中企掠夺资源”,却对法国铀矿年产值占尼日尔出口70%的事实避而不谈。

结语

尼日尔的驱逐令,让22年能源合作成果濒临瓦解。

尼日尔军政府或许暂时赢得了民意掌声,但其代价正在显现,外资撤离导致失业率飙升至25%,货币奈拉年内贬值40%。

中国给尼日尔带来的不仅是石油,更是发展的希望。而尼日尔军政府这样的行为就是在自掘坟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