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聚餐,记得:3鱼不上桌,4事不能做,莫忘老传统,福旺人安康

社会 03-26 阅读:2 评论:0

古人云:“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清明节,这个融合了自然节气与人文情感的节日,不仅是追思先人的时刻,也是家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的日子。在这个风清景明的时节,聚餐成为了传承孝道、增进亲情的重要方式。

按照民间传统,“无鱼不成席”,鱼作为餐桌上的常客,寓意着年年有余、生活富足。然而,清明聚餐的鱼选择及餐桌礼仪,却藏着不少讲究。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探寻那些被岁月沉淀下来的老传统,记住“3鱼不上桌,4事不能做”,让福旺人安康。

记得“3鱼不上桌”

鱼,作为宴席中的必备之选,其选择却大有学问。以下三种鱼,虽鲜美可口,却在清明聚餐时不宜上桌。

黑鱼:黑鱼在民间有着“孝鱼”的美誉。相传,黑鱼在母鱼产卵后,会失明一段时间,小鱼崽便会围绕在母亲身边,以身为饵,保护母亲免受天敌侵害,直至母亲视力恢复。这份子女对父母的牺牲与守护,正是孝道的体现。然而,清明本是缅怀先人、彰显孝道之日,食用“孝鱼”似乎与这一氛围相悖,故而不宜上桌。

鲫鱼:古人云:“劝君莫吃三春鲫,万千鱼籽在腹中。”春季,正是鲫鱼繁殖的季节,此时捕捞的鲫鱼腹中往往充满了鱼籽。在这个生命萌发的季节,食用孕育生命的鲫鱼,被视为对生命的不尊重,也违背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因此,清明聚餐时,应避开鲫鱼,让生命得以自然繁衍。

无鳞鱼:无鳞鱼,如鳝鱼、泥鳅等,在民间也被称作“发物”。传统医学认为,这类食物易引发旧疾或加重身体不适,尤其在清明这样注重身体健康、祈求平安的日子里,更应谨慎食用。此外,无鳞鱼的外观与某些文化中的“不祥之物”有所联系,为了避免不必要的心理负担,最好还是将其排除在清明聚餐的菜单之外。

记得“4事不做”

菜上三道不动筷:民间有“菜不摆三”的说法,认为三道菜寓意着不吉利,与祭祀时的供品数量相仿。在这样一个团圆欢聚的日子里,自然要避免这样的误会,以免破坏了节日的喜庆氛围。无论是家庭聚餐还是朋友聚会,都应确保餐桌上的菜肴数量避开“三”这个数字,以求吉祥如意。

老人不离席,晚辈不离席: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清明聚餐时更应体现得淋漓尽致。老人不离席,是对长辈的尊重与敬仰;晚辈不离席,则是对家族团聚的珍视与维护。全家人围坐一堂,共享美食,畅谈家常,这份温馨与和谐,正是清明节日的意义所在。

清明聚餐的酒不喝光:酒,作为餐桌上的调味品,既能增添气氛,又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然而,在清明聚餐时,酒却不宜喝光。一来,酒喝光了意味着宴席即将结束,而清明聚餐更注重的是情感的交流与延续;二来,留下一些酒,寓意着“年年有余”,象征着生活的富足与美好。

清明聚餐不能由一家出钱:在清明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聚餐的费用应由所有参与者共同承担,即AA制。这一做法不仅体现了公平与公正,更寓意着人人都奉上一份孝心。清明祭祖,是全家人的共同责任;而清明聚餐,则是全家人共同分享喜悦与祝福的时刻。因此,让每个人都参与到这份孝心的表达中来,不仅能让家庭更加团结和睦,也能让先人在天之灵感到欣慰与骄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