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现 “打鸟” 热潮席卷全国:当明星镜头对准自然,文旅借势绘就生态新图景
2025 年春日,演员李现的一组 “打鸟” 镜头意外点燃全民对自然之美的热情。这位因《亲爱的,热爱的》走红的 “现男友”,近日背着长焦镜头悄然加入北京玉渊潭公园的 “打鸟老法师” 阵营,用镜头捕捉凤头鸊鷉的 “爱情探戈”、黑天鹅的优雅掠影,并以幽默解说科普鸟类知识。这场始于个人爱好的摄影之旅,不仅让网友惊叹 “被演员耽误的摄影师”,更催生了一场全国文旅与自然生态的奇妙联动。
3 月 31 日,李现在微博晒出首组 “打鸟作业”,配文 “逐渐奇怪”,却意外戳中公众对自然观察的兴趣。视频中,他身着休闲装漫步林间,镜头聚焦于水面嬉戏的水鸟,细腻记录鸟类的灵动瞬间。“摄影应该与天地万物相互融合”,他在采访中分享的创作理念,打破了明星与自然保护的次元壁,让 “打鸟” 这一原本属于老年摄影爱好者的小众活动,成为年轻人热议的话题。
随着 #李现加入打鸟大爷队伍# 等话题登上热搜,网友们发现,城市公园中藏着未曾留意的生态秘境:玉渊潭的黑天鹅、奥森的翠鸟、颐和园的鸳鸯…… 越来越多人带着相机走进自然,用镜头记录 “飞羽精灵” 的同时,也开始关注鸟类栖息地保护。环保组织趁机推出 “城市观鸟地图”,科普鸟类迁徙规律,形成 “明星引领 — 公众参与 — 知识传播” 的良性循环。
文旅借势破圈:各地 “花式喊话” 解锁生态营销新玩法李现的 “打鸟” 热潮迅速转化为文旅推广的 “破圈” 契机。从东北湿地到江南水乡,从高原湖泊到滨海湿地,全国文旅部门纷纷化身 “追星族”,在官方平台向李现发出邀请,借明星效应推介当地生态资源:
家乡情怀牌:湖北荆州菱角湖国家湿地公园作为李现的故乡,以 “万鸟翔集” 的壮美画卷发出邀约,结合 “湿地保护宣传周”“爱鸟周” 等活动,推出观鸟摄影路线,将生态保护与地域文化结合,打出 “明星同款打卡地” 的温情牌。
特色物种引流:黑龙江文旅以 “春风拂过黑龙江,候鸟回归正当时” 为切入点,邀请李现记录丹顶鹤、东方白鹳等珍稀鸟类的迁徙奇观;广州则晒出 “焦糖面包” 赤麻鸭的萌态照片,西藏以 “高原仙子” 黑颈鹤的圣洁之姿吸引关注,各地通过标志性鸟类展现独特生态魅力。
年轻化表达破圈:江苏文旅联合网友制作 “水乡观鸟 vlog”,用短视频呈现白鹭栖息的芦苇荡、鸬鹚捕鱼的传统场景;浙江杭州推出 “跟着李现学打鸟” 摄影教程,将专业设备使用与自然观察课程结合,吸引 Z 世代走进湿地。
生态与文旅的双向奔赴:从流量到长效价值的转化这场由明星爱好引发的热潮,不仅是一次短期的流量狂欢,更折射出文旅行业对生态价值的深度挖掘。数据显示,李现 “打鸟” 相关话题阅读量超 10 亿次,带动多地观鸟景区游客量环比增长 30%,摄影器材销量上涨 25%。更重要的是,公众对鸟类保护、湿地修复的关注度显著提升 —— 玉渊潭公园新增的鸟类科普展板前,每日聚集大量游客;菱角湖湿地公园的 “生态志愿者” 招募人数较同期翻倍。
各地文旅在喊话中巧妙融入环保理念:荆州菱角湖强调 “生态修复让万鸟回归”,展示湿地退耕还湖后的生态成果;黑龙江扎龙湿地结合 “人鹤共生” 故事,推广可持续观鸟旅游;北京玉渊潭则呼吁 “文明打鸟”,提醒游客保持拍摄距离,避免干扰鸟类栖息。这种 “流量 + 理念” 的双重输出,让生态保护从口号变为可见、可感的真实体验。
明星效应的长尾价值:当爱好成为社会议题的纽带李现的 “打鸟” 行动之所以引发共鸣,在于其打破了公众对明星的刻板印象 —— 当镜头从红毯转向自然,当镁光灯聚焦飞羽而非聚光灯,明星的 “去光环化” 让生态保护变得亲近可及。正如网友所言:“跟着李现的镜头,第一次发现身边的鸟儿这么美。” 这种从 “粉丝经济” 到 “生态共识” 的转化,为公众人物参与公益提供了新范式。
截至 4 月 3 日,已有超过 20 个省市文旅部门加入 “喊话” 行列,形成 “一鸟引发万鸟共鸣” 的现象级传播。这场始于个人爱好的自然探索,最终演变为全民参与的生态教育课,让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的理念通过镜头传递到更远的地方。当李现的下一站 “打鸟” 之旅尚未揭晓,各地已悄然掀起一股 “用镜头守护自然” 的热潮 —— 这或许正是明星与时代的双向奔赴:以热爱为起点,让更多人看见并珍视身边的美好。
在流量转瞬即逝的时代,李现 “打鸟” 事件的启示在于:当文旅营销扎根生态底色,当明星影响力嫁接公众关切,短暂的热度便能转化为长久的共识。正如玉渊潭公园的樱花年年盛开,鸟类的迁徙从未停歇,对自然之美的追逐与守护,终将成为跨越代际的共同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