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过长江去”背后博弈: 毛主席始终坚持,可见国家统一势不可挡
01
“打过长江,解放全中国。”这是解放战争三大战役胜利结束后人民解放军的的口号,是毛主席给人民解放军下的命令。
渡江战役前,国民党蒋介石在长江沿岸布防,企图阻止我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而国民党的长江防线,这是国民党的底牌和筹码。
02
就在这个时候,国民党想调停,想和谈,谈判的目标是希望和平,国民党能留在长江以南地区。
谁呢?第一个人就是浙江奉化溪口的蒋介石。他心里明白,要保住长江以南地区,最好的办法是调停。
解放军势如破竹,在三大战役中就见识过了,对抗是不可能的。现在只能和谈,通过和谈来争取利益。
第二个人就是李宗仁,他是国民政府的代总统,名义上是国民政府最高统帅,他看到解放军的实力,再打下去,败局已定。
03
国民政府这两个“最高统帅”在兵败如山倒的情况下,选择和谈保留长江以南地区是最优选择。当然了,和谈、调停那是要有底气。
04
蒋介石的底气在哪?如果说国民党部队是他的底气,显然不足。
三大战役中,国民党部队根本不是解放军的对手。所以蒋介石的底气在于求助英国、美国、法国、苏联。
不过,这几个国家各有各的心思,有一点是相同的,支持中国两党和谈调停。
1949年1月11日,斯大林给毛主席发电报,目的是让毛主席和蒋介石调停。
苏联“老大哥”的心思,毛主席自然知道,直接回绝,要求“老大哥”不要介入我们的调停。
苏联不支持蒋介石,转而支持延安,不过苏联担心美国介入。
美国和英国态度是一致的,美国什么态度,英国就是什么态度。
这两个国家当然支持蒋介石能在和谈调停中取胜,因为美国忙于其他战场,根本顾及不到,只能通过援助蒋介石,让蒋介石能立足。
05
对于李宗仁,他在国民政府“竞选”中当上副总统,后来成为代总统,成为国民党名义上的统帅,一上台,也想和谈。
想法和蒋介石一样,想在长江以南地区立足。
李宗仁的提议“很不错”,想通过和谈调停来保住长江以南地区,这样可以让国民党有喘息的机会,让美国等国家有时间介入。
甚至后来,面对解放军大军压境,白崇禧不仅赞成这个方案,他还想进入山区打游击,保住长江以南地区。
其实,白崇禧这个想法也不现实,也不想想,游击战是我们的“看家本领”,再者说,现在咱们百万雄师过大江后,会给你机会?
06
李宗仁和谈调停的底气在哪?
李宗仁的底气也很多,第一个是劝说民主人士和我党谈判,以达到调停的目的。
民主人士压根不想搭理他们,根本不赞同李宗仁这个想法。
李宗仁派出谈判小组到北平谈判,我党拒绝,要求要么和平解放这种说法,要么我们打过长江去。
谈判不行,只能看美国英国的态度,毕竟国民政府对之前的不平等条约是默认的,这就代表列强在华利益有保障,但是这两个国家要么无暇顾及,要么害怕我党大军……,后来的炮击紫石英号不就是例子吗?
07
毛主席给过国民党和谈机会,北平的傅作义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但是李宗仁等人不同意,想保住长江以南。
既然谈不拢,那就打。
1949年4月20日,在毛主席的一声令下,百万雄师过大江,解放南京、上海等大城市。而国民党的长江防线不堪一击,解放军势如破竹,解放长江中下游地区。
毛主席早就做好了谋划,谈判达到和平起义是很难的,几乎不可能,所以毛主席提出大迂回,大包围,大歼灭战略思想,快速解放长江以南地区。
百万雄师过大江后,南京、上海等大城市得到解放,解放军向华南挺进,准备解放福建、广东、广西,切断国民党退路。
08
李宗仁败退后,没选择去台湾,而是去了国外。
李宗仁在海外生活生活了16年,到1965年7月20日才回国,这16年里,李宗仁想通了很多事,明白了当初毛主席为何要坚持打过长江去。
毛主席说:解放战争拖不得。为何拖不得?
美国、苏联忙于其他战场,对亚洲战场顾及时间少,毛主席抓住这个机会,快速完成解放战争,因为他知道美、苏等国家的想法和意图,晚了或者拖下去,他们就会介入,后来的东西德、南北朝鲜不就是例子吗。所以必须要快速结束解放战争,等美、苏回到亚洲,战局已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