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格勃的“浸入式教学”:在苏联造一座“美国城市”

历史 09-04 阅读:19 评论:0

前些年,有一部很有深度的美剧叫做《美国谍梦》,一共六季,讲述了1980年代初到1987年《中导条约》缔结的这七八年间,一个克格勃家庭的经历。

一对苏联克格勃扮成的美国普通夫妻,自六十年代末起,在美利坚首都华盛顿长期潜伏,生儿育女,一边过着美国中产阶级家庭的日子;一边各种的玩命监视、窃取、侦察、颠覆和暗杀。杀人后收拾好作案现场,洗干净手,换了衣服,就淡定地回家给放学的闺女儿子做晚饭、辅导功课,没有任何心理障碍。

《美国谍梦》中儿女双全的KGB夫妇。这男女主演在戏外竟然也假戏真做了,几季拍下来,孩子都能打酱油了

这两口子潜伏得非常深,几乎已经完全融入美国社会,他们的邻居还是个资深的FBI探员,相处之中,一直把这对克格勃当成开旅行社的普通美国夫妇。到第六季大结局的时候,才最终搞清楚了对方的真实身份。

虽说美剧里的那些看似波澜不惊,实则暗潮汹涌的情节确实有些夸张,但基本还是源于历史和实际生活的。而且,这对特工夫妇也参考了诸多真实原型,比如1960年代,被线人出卖后暴露的克格勃大佬阿贝尔;自1978年起就以美国人身份在纽约定居下来,苏联解体后被“遗忘”,1997年主动“投案自首”的克格勃间谍巴斯基等等。

克格勃间谍巴斯基(右二)和他的美国同事,巴斯基在美国读了大学,当上白领,娶妻生子,过的乐不思蜀

可以说,冷战期间,那些被派到美利坚去“扮演”美国人的克格勃们,几乎都达到了“影帝”般的境界。

我毕业的学校隶属于某部,关于情报人员的选拔,还是了解一些的。一般来讲,像境外活动的克格勃们,都会分明、暗两种形式。

比如1980年代普京在东德的工作,就是公开的明线身份——苏联驻民主德国德累斯顿市情报官员,并不属于“潜伏”的秘密特工。

暗线人员呢,他们就是开头提及的那些身手不凡,带有传奇和恐怖色彩的神秘人士了。

不过,这些“神秘人士”们从外貌特征、言谈举止,还有职业选择上,都更像是清一色的“普通美国老百姓”。

其实,特工们并非要每天紧绷着神经接受上级指令,或者像007那样衣着光鲜的去“色诱”、下药,怀里揣着把枪,准备时刻打打杀杀,随身带着氰化钾,暴露后就“殉国”等等。

要知道,特工人员的培养成本非常高,太“出众”了的话,一两次就会被盯上,连本儿都回不来。

因此,更多的特工人员被要求长个“大众脸”、接地气,扔到人堆里面看了一眼后,就不好找的那种;但言谈举止和交际能力要好,让人在接触中能感到舒服,如沐春风。

这是“2018-雷霆”专项行动中曝光的台湾军情局间谍许莉婷,就是一个“路人脸”,身材更是很一般

而且,这些伪造了身份的境外特工,主要任务就是“潜伏”。按后来主动“投案自首”的前克格勃巴斯基的话说,“99%的时间耗费在等待上,只有1%是行动”。

这方面,《美国谍梦》的演绎还算比较的写实。

《美国谍梦》中,克格勃两口子的“上线”不是老大妈,就是拄着拐棍,步履蹒跚的老大爷,接头的频率也不算高

所以,对于执行长期境外任务的克格勃特工而言,完成任务的关键,就在于如何成功地“潜伏”,演好组织上安排的“角色”。

那么,如何让把从未踏出过国门的苏联人,训练成“土生土长的美国人”,就成了克格勃大佬们的当务之急。

于是,这就有了建在乌克兰中部城市文尼西亚的“美利坚小镇”。

这个小镇在《美国谍梦》的多个情节中,也曾有所提及。

“美利坚小镇”几乎完全复制了真实美国社会的各个细节,作为克格勃特工们的境内训练基地,用以对他们进行了全方位的“浸入式”教学和生活体验。

在这里,说着美式英语的克格勃教官和学员们都要假装自己就在“美国”,扮演着各行各业的美国人。

布局方面,公寓区在城中心,中产阶级的独栋小洋房建在郊外,嘈杂的公路旁,则是廉价的汽车旅馆。

街道边上挂着英文路牌和广告,无论超市还是杂货店,里面装满了琳琅满目的美国货,也不用排队,全部美元交易。

路上跑的车都是美国牌照,车里放着西方当下最流行的音乐;美式快餐店里的汉堡、薯条、鸡块和三明治尽量做到原汁原味,穿着时尚的男女坐在里面火热地聊着美国明星八卦。

甚至,连美国人素来喜好浪费食物的“习惯”也没落下——大号的可乐仅喝了半杯,汉堡只咬了两口,就被随意丢弃在了桌子上。

还有随处可见的投币式停车计时器,正在抄写罚单的警察,小镇中矗立着一所基督教新教堂,有神父定期主持祷告。

唯一让人感觉“出戏”的,就是这个小镇中没有老人和儿童,幼儿园、中小学这些建筑里空空如也,超市和杂货店也不存在美式主妇拖家带口购物的场面。

像《美国谍梦》中的克格勃两口子,在被派去美国前,就被安排去了类似的小镇接受“浸入式训练”。

在这里,学员们相互之间只能用指定口音的英语对话——有的是东北方向的波士顿、纽约和华盛顿精英层拿腔拿调的官话;有的是南方“圣经带”红脖子们吞音明显的“乡下口音”.....必须和自己的将要适应的“新身份”保持一致。

除了“浸入式训练”,特工学员们还要接受侦察和反侦察考核。例如,在快餐店被可疑分子盯住后,如何假借去图书馆查资料,从卫生间跳窗溜走,甩掉盯梢,跑回几个街区以外的“安全屋”等等。

训练中的特工学员

考核通过的特工们,赴美前,还会被要求给亲朋好友们提前写上一大沓书信,开头可以闲聊,内容不限,但结尾必须留白,为的是方便组织上根据将来的形势变化随时增补。

一般来说,他们会对家人谎称去国外执行外交任务,或者去秘密军工和航天基地参加建设;同时也严肃告知家人,自己的工作目的地需要保密,只有在获得政府特批的情况下才能回来一趟,不可多问多讲。

这些特工的家人参照军属待遇,能享受比较靠谱的福利和津贴。

当然,前提是他们在境外的活动一切顺利。

其实,长期以来,除了乌克兰的文尼西亚,在俄罗斯的西伯利亚腹地,也存在着一片神秘区域,对苏联/俄罗斯本土人来说,都属于禁地。

尤其在冷战时代,卫星侦察精度不太够,GPS系统也没出现,苏联方面出于保密需要,还故意在公开出版的地图上,把西伯利亚地区的一些地理坐标标错,城镇隐去,人为的搞出一些误差,隐真示假,来保护国家机密。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人才得知,西伯利亚境内,竟然秘密存在着数十座封闭城镇。

然而,至今很多城市所在区域,在谷歌地图上还是一片模糊,被刻意地进行了隐藏。

有关这些城镇的功能,除了通常被认为的矿山开采、军事基地、实验场所,或者洲际弹道导弹发射井及配套的战略核武器等等,同时还有不少人怀疑,此处肯定也隐藏着一些诸如“乌克兰文尼西亚美国小镇”这样的间谍活动和培养基地。

有关真相,至今众说纷纭。

冷战结束后,据乌克兰方面的资料显示,文尼西亚美国小镇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开始启用,一直维持到了八十年代中期。几乎每年都定期有包括克格勃教官和学员至少数百人在这里活动。

咱们就按5%的合格率来计算,这近三十年时间里,不算其他未解密的基地,光这个小镇,总计培养出来了多少个“美国人”?除了少量被动“暴露”的,主动“自首”的,美国的大江南北,还剩下多少条“漏网之鱼”?

可能,随着苏联的解体,一些早已完全适应“新身份”了的特工们,逐渐跟“组织”断了联系,直接假戏真做,就此安心当起了美利坚公民;而他们的后代们,也将再无从知晓父辈的“惊天身世”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