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网看中国过境免签和离境退税,老外:这才是国际贸易的顶级操作
“周五下班飞中国,周一还能赶上早会。”这样的行程,正成为越来越多外国人的真实写照。
2024年12月17日,中国宣布将过境免签停留时间延长至240小时,并新增21个适用口岸,覆盖24个省(区、市)。
与此同时,离境退税“即买即退”政策从试点推向全国,境外游客购物后无需等到离境口岸,即可现场拿到退税款。
这两项政策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外国人探索中国的“任意门”。
据统计,截至2025年3月31日,全国口岸入境外国人达921.5万人次,同比增长40.2%,其中657万人次通过免签入境。
他们带着好奇与期待涌入中国,有人追逐山水,有人扫货购物,有人寻觅商机,更有人用镜头向世界讲述真实的中国。
“周五下班来中国”的奇幻48小时
对于韩国游客朴女士来说,中国早已是“周末游”的完美目的地。
2025年3月的一个周五晚上,她和家人降落在广州白云机场,凭借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仅用15分钟便完成通关手续。
接下来的两天,她们打卡了广州塔的夜景、顺德的美食街,还专程到佛山体验非遗香云纱制作。
“以前总觉得中国太大,一周时间都不够用,现在发现哪怕48小时也能玩得很‘丝滑’。”朴女士笑着说。
像她这样“特种兵式”旅行的外国人不在少数,数据显示,近六成免签入境者选择跨省跨市旅行,黄山、武夷山、张家界等景区的外国游客量同比增长21.6%。
美国网红“甲亢哥”的旅程则更具戏剧性。2025年4月,他带着直播设备从北京出发,用240小时穿越了内蒙古草原、西安兵马俑和重庆洪崖洞。
在张家界玻璃栈道上,他对着镜头大喊“这比过山车刺激100倍!”。
在义乌小商品市场,他花50元人民币买到一副“能自动变色的太阳镜”,直呼“中国制造YYDS”。
这段“一镜到底”的直播在海外社交媒体播放量破亿,评论区被“原来中国这么酷”的惊叹刷屏。
正如国家移民管理局林勇胜所言:“真实的中国鲜活、真诚,外国游客的自发传播正在打破文化鸿沟。”
周六下午的北京SKP商场,俄罗斯游客阿廖娜正对着满柜的翡翠手镯犹豫不决。
“这款打完折3.8万,退税能省4000多!”店员熟练地掏出计算器。
得益于“即买即退”政策,阿廖娜当场拿到了等额人民币退税预付款,最终豪掷12万元买下一套翡翠首饰和两件旗袍。
“在莫斯科,这种品质的翡翠价格至少翻倍。”她兴奋地说。
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北京离境退税商品销售额同比增长1.5倍,SKP、国贸等商场的退税专柜日均接待外国游客超百人。
而在前门大栅栏的同仁堂药店,德国工程师汉斯正对着虫草胶囊和安宫牛黄丸拍照。“我父亲有心脏病,中医在慕尼黑越来越流行。”他用翻译软件与店员沟通,最终买了价值2万元的药材。
店员介绍,2025年以来,外国顾客占比从5%升至15%,最受欢迎的是“能用支付宝退税”的便携装中药。
上海税务部门甚至推出中英文版《离境退税商店地图》,将豫园的老凤祥银楼、南京路的邵万生糟货店标注为“必打卡退税点”。
在义乌国际商贸城,韩国客商金先生的故事颇具代表性。他利用240小时免签期,三天内见了20家供应商,签下50万美元的圣诞饰品订单。
“以前办签证要两周,现在周五发邮件,周一就能飞来看样品。”商户吕旭连说,2025年春季广交会后,她的3D打印产品外商到店率暴涨80%,客户现场下单率超九成。
数据显示,义乌机场成为新增过境免签口岸后,一季度入境商务人士同比增长119%,带动小商品出口额增长18%。
中越边境的友谊关口岸,每天清晨都排满越南冷链货车。泰国商人颂猜通过“15秒刷脸通关”将20吨榴莲运往南宁,再用240小时免签期飞到郑州参加农产品展销会。
“中国消费者对热带水果的需求每年增长30%。”他计划在广西设立分公司。2025年一季度,友谊关查验出入境货车超20万辆次,越南水果对华出口额同比增长22%。
这种“人畅其行、货畅其流”的景象,正是政策红利的生动写照。
为了让外国人的中国行更顺畅,各地使出了“十八般武艺”:北京边检开发“航班订票预报系统”,将临时入境许可审核时间从2小时缩至30分钟。
上海浦东机场实行“潮汐式通道”,高峰时段通关速度提升40%。成都双流机场专设双语服务岗,为不会英语的南亚游客提供乌尔都语指引。
这些细节让美国旅行博主丽莎感叹:“中国通关效率比纽约肯尼迪机场还高!”
在离境退税领域,中国正创造新标杆。2025年4月8日全国推广的“即买即退”政策,让境外游客购物后退税时间从平均48小时缩至15分钟。
韩国游客艾日娜在杭州大厦买完丝绸后,直接用退税款加购了一条丝巾。“这比在欧洲退税快多了,不用填一堆表格。”她说。
数据显示,政策实施首月,全国离境退税销售额环比增长78%,其中上海、广州的奢侈品和海南免税店的美妆品最受欢迎。
站在2025年春天回望,过境免签与离境退税政策已不仅仅是旅游便利措施,更成为展示中国开放形象的窗口。
从“过境免签”到“即买即退”,从山水人文到商贸机遇,中国正用更开放的怀抱,迎接下一场“双向奔赴”。
毕竟,这个世界需要更多“眼见为实”的故事,而中国,从不缺少惊喜。
本文作者 | 老A
责任编辑 | 蓝橙
策划 | 蓝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