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特种兵,躺平式旅游火了!年轻人开始流行不打卡、不赶路
上周五下午两点,我和朋友小林站在成都三环边的加油站,手机导航显示距离龙泉山桃花谷还有20公里。突然看见路牌上写着“前方800米野营地”,小林猛打方向盘:“看什么桃花?这天气就该躺着晒太阳。”
三天后,我俩蓬头垢面地出现在小区门口,背包里塞着没吃完的自热火锅,手机相册只有六张照片——三张是帐篷外的云,两张是篝火,还有一张拍糊了的星空。

这就是最近火遍全网的“躺平式旅游”——不赶路、不打卡、不按计划走。和去年流行的“特种兵旅游”完全相反,年轻人开始用脚投票:旅行不是任务清单,而是一场自我救赎。
朋友阿杰是资深“特种兵”,去年用72小时打卡重庆8D魔幻地形,最后在洪崖洞楼梯间吐了。他后来总结:“旅行比上班还累,像被行程表绑架的人质。”而躺平式旅游的逻辑很简单:承认自己不是超人,接受计划外的失控感。
在露营地那三天,我们遇到一群北京来的程序员。带头的王哥说:“以前旅行像写代码,必须精确到分钟。现在?我们连充电宝都不带满。”他们每天睡到自然醒,唯一的计划是“今天谁去找柴火”。

这种粗糙感反而让人放松,就像梭罗在《瓦尔登湖》写的:“静静地坐着,让世界自己走过来。”
小红书上有个高赞评论:“特种兵旅行是给朋友圈打工,躺平式旅行才是给自己续命。”深以为然。在营地第二天,我们遇见当地放羊的老汉。他递来烤土豆时说:“你们城里人总在赶路,我们放羊的一天走30里地,但从不觉得累。”这话让我想起海子的诗:“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躺平式旅游最妙的是“意外收获”。原本冲着桃花谷去,却在无名山谷发现野樱花开得正盛。这些非标化体验,正是文旅报告里说的“情绪价值”——现代人需要的不是景点,而是能触发情感共鸣的瞬间。

2025年清明假期数据显示,“躺平式旅行”相关搜索量暴涨89%,温泉酒店和野营地预订量翻倍。与之形成对比的是,“特种兵旅游”攻略收藏量下降37%。旅游行业的朋友告诉我:“现在年轻人订房,先问WiFi信号好不好——不是为了刷手机,而是为了断网。”
这让我想起在营地那晚,小林望着篝火突然说:“原来没有手机导航的星空更亮。”科技本该服务生活,但当OPPO手机能15分钟生成攻略时,我们反而更需要主动选择“低效”。就像那个爆火的日本概念——故意迷路,才能遇见真正的风景。
在营地第三天突遇暴雨,我们裹着防潮垫唱歌时,隔壁帐篷的上海阿姨探出头:“比在迪士尼淋雨排队强多了!”这话精准点破躺平式旅游的精髓——用随遇而安对抗焦虑社会。

文旅专家预测,2025年将有更多“半躺平产品”:提供基础便利,保留探索空间。比如云南新推的“无景点线路”,只标记水源地和星空观测点;杭州西湖区试点“野餐套装租赁”,含帐篷、炊具和灭火器。
回城路上,小林突然说:“下次试试躺得更彻底——不带手机。”我笑他矫情,心里却想起三毛的话:“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流浪。”
或许真正的旅行自由,不是打卡多少景点,而是能否在某个瞬间,找回生活本来的样子。